1935年5月,黃鬆堅奉上級指示去上海向上海中央局彙報工作,紅軍遊擊隊根據黃鬆堅的布置,爭取了廣南黑支果一帶的王開洪、王咪章苗族農民暴動武裝,將這支苗民武裝整編為勞農遊擊隊第三聯隊獨立大隊。之後獨立大隊與紅軍遊擊隊一部並肩作戰,攻城奪地,一直打到了中越邊境的田蓬地區,擊斃了前來圍剿的敵副總指揮龍雲中。
1935年10月,原紅二十一師六十二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滕靜夫(何尚剛)受黨組織的委派率一批幹部到達滇黔桂中心根據地,繼黃鬆堅之後領導滇黔桂邊區的革命鬥爭。滕靜夫決定將領導機關遷往富寧縣阿用的者蘭一帶,以利於新區的鬥爭。1936年5月,滕靜夫在者蘭汀水主持召開了邊區第二次黨員代表會,正式成立了以滕靜夫為書記的中共滇黔桂邊區委員會;將邊區革命委員會與邊區勞農會合並仍稱勞農會,滕靜夫任主席;將勞農遊擊隊第三聯隊整編為滇黔桂邊區革命遊擊隊,黃德勝任司令員,滕靜夫任政委,革命遊擊隊下轄6個大隊2000餘人。這時,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以富寧為中心,紅軍遊擊隊和黨的活動遍及3省邊區的28個縣;從1935年到1937年2月,僅中心根據地的富寧地區在與敵人的圍剿與反圍剿的殊死鬥爭中共進行了大小戰鬥50餘次,其中較大的戰鬥有恒村追殲戰、弄迫伏擊戰、田蓬遊擊戰、夜襲剝隘、穀沙殲滅戰、那潑追殲戰等等,共殲敵3000餘人,紅軍遊擊隊副參謀長蒙運廷、政治部副主任黃沙平、二大隊大隊長唐秀山、赤衛隊大隊長黃大良等300餘名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生命。
滇黔桂邊區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成為土地革命戰爭中,後期,在雲南、貴州、廣西交界的中越邊境,由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紅七軍播下的革命火種發展起來的紅軍遊擊隊,在邊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建立了以富寧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成為南方堅持三年遊擊戰爭的重要根據地之一,也是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的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
八十年彈指一揮間,紅軍和他們的故事已成為曆史,經過30多年滇桂黔三省(區)黨史人的努力,封存了半個世紀的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逐步撩開了神秘的麵紗,並且越來越清晰。1975年4月,鄧小平在富寧全國人大代表所提的議案上批示“富寧縣是革命根據地,確有其事……。”1987年以後建起的“富寧革命紀念館”和遍及富寧的紅色遺址遺跡都凸顯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曆史。是的,蜿蜒奔騰的穀拉河、飽經風霜的穀留石碉、當年血雨腥風而今琅琅書聲的洞樓慘案遺址——皈朝中學,還有甘美、恒村、那耶、弄迫戰鬥遺址等等以及甘邦紅軍洞還殘留著的暗紅的紅軍標語,已成為那段崢嶸歲月裏最驚心動魄的標記,那是永遠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