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國神草——文山三七(1 / 2)

南國神草——文山三七

七鄉神草

作者:楊映雪

三七之所以稱為神草,是因為它有著動人的傳說。據說三七本是天家神藥,善良美麗的仙女同情人間的缺醫少藥,從天庭偷來為人治病,從此,神草三七下凡人間,拯救生靈。它雖是植物,卻保持了天庭的尊貴,不能露天生長,還需要人們精心嗬護三年,才能修成正果,成為靈丹妙藥,治病救人。

三七也不辜負自己的美譽,草長鶯飛的季節,三七棚裏“春苗如翠”,每株三七都撐著小傘似的左三右四的七片綠葉亭亭玉立;當秋風把稻穀染成一片金黃,健壯的成年三七也迫不及待地打扮自己,頂著近百粒寶石般的紅籽綴成的圓盤展示著自己的美麗,三七棚裏宛如落下片片紅霞,此時,生長了三年的三七成熟了。

三七是我國較早發掘使用的傳統名貴藥用植物之一。屬五加科人參植物,深藏於雲南文山老君山原始森林,600年前被人們發現,認識,主要用於止血、愈合傷口,廣泛流傳於民間。400年前居住在老君山腳下的今平壩鎮的人們將野生三七馴化移為家種,逐漸輻射周邊,再傳到文山州內各縣。從此,這株發源於文山老君山的神草三七,以它神奇的功效造福人類。

三七是異常嬌貴的植物,對自然環境的要求較為苛刻。隻能生長在海拔1500——2000米的地方;它來自老君山原始森林,喜陰,隻能接受自然光強的10——20% ,需要在人工搭建的蔭棚下生長;喜濕,它離不開水,但不能多也不能少,適宜5°——20°向陽的坡地,而且種植過三七的土地要經過7年以上輪作才能進行再種植。世界之博大,中國之遼闊,它就選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這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原產地。

從遠古走來的三七,穿越時間的隧道,由野生變為家種,在悠悠的曆史長河中,文山三七在官方民間皆被視為珍品,清朝時就蜚聲海內外,也是地方官員呈獻朝廷的珍貴貢品。在清代,三七一直列在田賦產物藥屬第二位。隨著四季的更替,匆匆歲月又走過幾百年。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三七的藥用價值已從簡單的生打熟補、止血等到目前藥食同源,並開發研製了數種治療心腦血管病症的藥品及保健品和化妝品。三七的種植及綜合開發利用,已進入平穩、良性循環的發展階段。

1949 年以前,已有文山、硯山、馬關、廣南等地的部分農戶栽種三七。不乏有因種植三七而發達的傳奇人物。文山市平壩鎮新發寨村的何仁正通過種植三七曾富甲一方。從上世紀的40年代至今,文山市喜古鄉的餘和謙、餘子謂、餘育啟祖孫三代就與三七結下了不解之緣,80年與三七相依相伴,從未間斷,至今已發展成為三七產業中的新秀“苗鄉三七”。正因為有這樣一些對三七不離不棄情有獨鍾的人們,三七雖在過去的60年間曆經過三起三落的磨難,還是鮮亮地呈現在世人麵前。

新中國的誕生,一切百廢待興,三七種植遇到良好的發展機遇。國家采取一係列措施發展三七種植,並實行統購統銷。1950年全州三七總產量是4000餘公斤。1951年至1956年,全州三七在地麵積已由785畝增至5850畝,增長了7倍多。產量由0.5萬公斤增加到3.75萬公斤,價格平均每公斤由77元增加到90元,農民種植三七的積極性高漲。

1957年,文山州步入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州種植的所有三七均收歸生產合作社統一管理。一大二公的體製並沒給三七帶來好運,三七是嬌貴的植物,需要人們精心嗬護才會給你高額的回報,不是一個三七棚,一條狗守護就能讓你財源滾滾。由於管理不善,三七種植麵積和產量都一落千丈,1957年至1962年,全州三七在地麵積2863畝,產量1.15萬公斤,三七原料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