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個“翡翠白玉湯”的典故: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打天下之初,有一回,為逃躲追兵,而疲於奔命之際,從一農家得一碗殘羹剩飯,隻是湯水之中漂著幾片青菜葉,沉著幾片豆腐而已,但那是他吃得最香,最可口的一次。
後來,金鑾寶殿坐久了,山珍海味吃膩了,朱元璋懷念起了當初那碗乞討而得的“翡翠白玉湯”來。可無論禦廚如何精心烹製,朱元璋總是找不到當初那份美妙的感覺。
著名的哲學家柯柏曾說過,幸福並不像多數人認為的那樣信賴於外在之物;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尋求幸福,必須在心靈上下功夫。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稱,世界不僅僅是物質的,它也是心靈的;富有並非擁有的多,而是奢求的少。
作為現代人,在感覺離幸福越來越遠的時候,要對自己進行心理按摩:明白幸福就在自己身邊,你感覺自己幸福,那麼你就是快樂而幸福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幸福僅僅是生活富足、家庭和睦。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精神上的美好。其實,幸福是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
《紅樓夢》中,寶玉認為:不讀書,不求官,一心與姐妹們在一起,便是幸福。看似如此荒謬,卻是渴望男女平等的表現。他不陶醉,癡戀於凡塵俗世,在他的知己離去後,認為幸福已逝,撒手嬌妻美妾,決意出家。
寶釵在成為寶二奶奶後,眾人傾羨,而她內心卻心如止水,一切如常。深知寶玉的心思,卻不理解,因為她惟有守著外表華麗,內心空虛。她失去了幸福,因為她隻有物質的幸福,卻沒有心靈的慰藉。
祝英台不滿於現狀,麵對馬家逼婚,毫無畏懼,堅持與梁山伯在一起。即使二人最後雙雙赴死,也在所不惜,還為後人留下了美麗的童話。
有人說,幸福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幸福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沒有人能回答幸福應該怎樣擁有,但我們所能做到的事是在幸福來臨時好好把握。
幸福輕如空氣,無法觸摸,難以稱量;但幸福又重如空氣,失之不可。奔著幸福,我們苦苦尋覓。可是,幸福在那兒?
幸福是沙漠中的一片清涼的綠洲,我們跋山涉水,望眼欲穿,最終卻隻見到幾叢沙棘;幸福是大海中的一顆閃亮的珍珠,我們涉江探海,尋蹤覓跡,末了卻隻見到幾隻貝殼;幸福是路途中的一座舒適的城堡,我們饑餐渴飲,夜往曉行,最後卻隻找到一處陋室;幸福是山邊的一處柳杏黃的花果園,我們千辛萬苦,氣喘籲籲,最終卻隻看到幾彎垂柳。
幸福之鳥,一飛便是翩然一群。落日餘光,秋葉歸故,留心生活,幸福無處不在。
樓前月下,全家聚餐,母親把最好吃的飯菜推到兒子眼前,兒子又把菜推回母親那裏,一推一讓,不得不使我們感到陽光般的溫暖,心靈也受到了陽光的照射,之後一股幸福感從心中生起。
朔風朔旅,路中風寒,獨坐於窗,珍數著漫天繁星,這更是一種幸福,一種至高無上至純至潔的幸福。打開記憶,抖落積塵,小心地翻開心靈最底層的一頁,溫習著全心的付出,癡心地追求的心情,何物能換此心緒?何語能直抒胸臆?明月不能,秋風不能,日暮更不能,因為那是心靈的驛站,裏程碑上刻的不是文字,而是真情。
人生當如一次旅行,但無回程之票。塵世的喧囂任世俗的堆積,純潔的心靈任歲月的侵蝕。我們隻所以揮霍著生命,舍近求遠地尋找幸福,是因為我們沒有守住心靈的護堤。
其實世界對誰都一樣,可對生活的感覺誰都不一樣,完全取決於心靈。
編著者
2008年8月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