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健康之道(1 / 3)

第八章健康之道

古人有兩句祝福長者的吉祥話,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如何才能享有南山高壽,這一直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事。世上本無長生不老之藥,攀登壽山之道在於重生、貴生、養生。健康之道幫你揭示壽山之謎,讓你在人世的海洋裏自由駕馭自己的生命,獲得高質量的人生。

大徹大悟之71、講究營養,科學保健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的一段話,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去品味食物。在老子看來,所謂“味無味”,就是指吃任何東西都不要過分去講究其味。

姚雪垠生於1910年,青年時靠自學走上創作道路,對中國古典文學有很深的造詣,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作家。姚雪垠在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鑠,思維敏捷,筆耕不輟。他生活極有規律,每天按時作息,早睡早起。他喜歡在清晨寫作,這時沒有幹擾,大腦清醒,精力、體力和想象力都很豐富。他在飲食上有個原則,就是食不過量,不吃零食。他喜歡自己泡一些藥酒,每天中午喝一杯,長期堅持但不過量。這種自泡的藥酒不僅能舒筋活血,還能激發創作靈感,促進身心健康。

這種飲食之道很清楚,也不複雜,但是曆來聽進去的不多,努力去實踐的更是少之又少。

過去,老人們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老人們常說,活到百歲不是夢。主要是什麼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帶來的不同情況而產生的不同歲數。過去,是病死的多,老死的少,其主要原因因是不重視保健,不認識保健,不懂得保健和不堅持保健造成的。

人活在世上,把自己的壽命定在百歲以上,是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人們在一生生活中,隻有身體才是自己的,其它都是身外之物,錢也買不到自己的生命。要堅持以健康身體為中心,以預防疾病和預防衰老為基本點,以平衡飲食、有氧運動、調節心理為三大基石,去追求百歲而努力奮鬥。聯合國發出的一個口號:“千萬不要死於無知”。明確以上所述,就不會短命而死,健康長壽的信息送來,就敲響了你心靈中的警鍾,不得不重視科學保健養生法。遇事想開一點,處事超脫一點,生活瀟灑一點,心境快樂一點。隨時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是過好幸福晚年生活的一大訣竅。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健康與長壽,l5%取決於遺傳因素,25%取決於社會因素、醫療條件和氣候因素,而60%取決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和飲食結構兩方麵的因素。凡是飲食有節,飲食結構具有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熱量、低鹽、低糖、高維生素和較多纖維素者,很少肥胖及患各種慢性疾病。

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生於1896年,享年85歲。茅盾一生保持著良好的習慣,他每天起床、用餐、工作、運動、休息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井井有條。平常用的東西,如筆、紙、藥等放的位置也是一定的,用完後就放回原處。這種良好的生活習慣陡他能保持一種從容、穩定的情緒,而情緒與健康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味無味”,其實是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是深刻的飲食之道。所以,它的意思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要從味中體味出味道、大味道、美味道來。比如,菜根雖然比不上山珍海味有味道,粗茶淡飯雖然比不上佳肴有滋味。但從菜根中體味出美味來,從粗茶淡飯中體會出恬淡來,這是一種很高的養生境界。從菜根、粗茶淡飯,到平凡生活、恬淡人生,這其中的安寧、平淡、安全、閑舒,不正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嗎?

二是已經體味出味來,但不露聲色,就像無味一樣。比如,你吃到了最美好的飲食,但你並不因此而大談其味,還是和平常一樣自己需要多少就吃多少,而不強撐硬塞。反過來說,你吃了最糟糕的飲食也不覺得比他人低,比他人賤,比他人差!不因此而挖空心思地、朝思暮想地去向往那些山珍海味!

相反,如果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總是去品嚐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長此以往,就會養成偏食的習慣。

老子告訴我們“味無味”,吃任何東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嚐滋味。要知道人類進食的生物意義就是為身體提供新陳代謝的營養物質,而不是去滿足“口舌之欲”。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在進食的時候,就應該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營養的就應該吃;不管葷食素食,對健康有好處的就應該吃;我們是吃“營養”,而不是吃“滋味”。長期堅持這種自我提醒,就能幫助我們除掉不良的飲食習慣,逐步達到營養全麵,膳食平衡。

在飲食方麵,孔子力倡節儉,但同時也非常注意飲食的衛生和規律性。他在《論語·鄉黨》中提出“八不食”,即:變質的飯菜和魚肉不食;顏色不好的食物不食;氣味不好的食物不食;夾生和烹調不當的飯菜不食;調料不當的食物不食;不合時令的食物不食;肉切得不方正不食;在市場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

這些“清規戒律”有的看上去很挑剔,但俗話說“病從口入”,飲食衛生是一定要注意的。孔子還很注意節製飲食,他“食無求飽”,吃飯適時適量。在其他生活習慣上也是如此,不強迫和放縱自己。孔子的這些生活習慣促進了身體的健康,為他的長壽奠定了基礎。

可見,合理營養,與健康長壽是密切相關的。所謂合理營養,即每日攝取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並能按照個人的日常工作性質、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提供人體最適量營養素的食物。因此,隻要我們懂得合理營養,就能夠注意飲食平衡,進而達到科學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悟道小站】:現代醫學證實,偏食容易破壞膳食平衡,導致人體營養素缺乏,對健康非常不利。因此,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合理飲食並改掉不好的飲食習慣。

大徹大悟之72、人之生,動之死地

《道德經》第五十章有雲:“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_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意思是說,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屬於長壽的,占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過分地奉養生命,妄為而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為什麼呢?因為奉養的太過度了。

老子認為,照顧生命切不宜太過度。許多人為了能長命百歲而使用各種保養品、補品,原本想要照顧生命,結果卻適得其反,走向死亡。現代人的養生觀念正有此隱憂。這些自尋死路的人也是“十有三”,而老子的建議是順其自然。

有這樣一個故事:

彭祖,名翦,又稱籛鏗,顓頊玄孫,父親是吳回,長子陸終。母親是鬼方(一個小國家)首領之妹女嬇,擅長烹飪野雞湯,受帝堯賞識,後受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市),是為大彭氏國。

彭祖非常善於養生,講到他的養生之道,至少有三個方麵值得我們參考,或者說借鑒。首先每天起來他會做按摩,坐在那裏按摩臉部。人衰老就會出魚尾紋,所以要按摩眼角。第二條,閉氣內息。就是要調整呼吸,從常人急躁的呼吸,變成很細、很長、很深的一種呼吸。所謂的閉氣內息,就是不用鼻孔呼吸,而是通過皮膚的毛孔交換氣體,達到這種境界。當然這個到底是什麼功夫,還值得研究,我個人也不會這種功夫。但是,古文記載了彭祖有這種功夫。另外,據說彭祖活了800歲,《神仙傳》說他活了776歲。

他能活到這麼大年紀,還跟他很注意性生活有關,就是古人說的“房中術”,很注意兩性的生活。據說到了商朝的時候,紂王很想向彭祖學習,派了一個宮女叫采女的跟彭祖學習,於是紂王也很長壽。但是紂王是個昏君,怕彭祖把他的事情外傳,就想要殺彭祖,彭祖是個有預見性的人,他早就逃走了,不知所蹤。《莊子》裏麵講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所以說,彭祖也是道家的一個代表人物。

現代社會,人們非常容易被動地受到某些流行觀念的影響,喜歡趕時髦。他們健身、吃維生素片、打網球等,很多時候都是在追逐時尚;甚至出去旅行,也是一種趕時髦的行為,去的地方也是那些媒體上宣稱最時髦、最流行的地方。

一個成熟人的行為應該是由內心的興趣所驅動的,而成熟的人格才是健康的人格。如果把健康當成時髦來追趕,把流行的“健康方式”當成自我確認的工具,那麼很容易成為一種不健康的過度奉養者。

人是有思想意識的動物,如果因為身體沒有聽從思想的指令,而自己總帶有一種鬱悶、愧疚的心情,時間長了是會毀壞身體的,這樣不折壽才怪呢!

意大利有一位94歲的老太婆,其外貌看起來仍像一位二三十歲的妙齡少婦,紅顏猶存,一點衰老的跡象也沒有。這位家庭主婦,名叫羅莎.法朗,居住在意大利的真諾瓦市。

此外,最近在丹麥哥本哈根也出現了一位轟動世界醫壇的不老婦女。她的名字叫艾莎,時年己52歲。可是,當她懷抱著自己的外孫外出時,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為她是個看護著小弟弟的少女。從外表上看,她最多也不會超過18歲。最離奇的在於她那沒有一絲皺紋的臉龐和秋波蕩漾的眼睛,以及柔嫩細膩的皮膚。經專家們反複鑒定,她的牙齒和。腦組織與內髒器官也與少女無異。

科學家們經過詳盡的調查,包括對她們的遺傳基因、內髒器官及家譜的分析,已經找到了她們的不老秘訣,她們的養生就在於遵從了自然養生之道。

在我們身邊,形形色色的健康“癡迷”者似乎越來越多。你可以自問一下:是不是有一段日子下決心節食,幹脆不吃米飯,每天以水果代糧?是不是曾經為自己定下一周上三次健身房的嚴格計劃,卻在第一星期因為下雨、情緒不佳少去了一次,事後自責不已?……很不幸,當你把健康看得過重時,反而喪失了真正的健康,失去了生活的快樂。

那麼,怎樣才能適度養生呢?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運動適度。運動是生命之源。運動過度傷身,運動不足無效。倘若閉門守舍,足不出戶,缺少鍛煉,必將導致精神不振,頭昏眼花,食欲下降。如果鍛煉強度過大,超負荷進行力不從心的運動,則會影響健康。動靜結合乃是養生妙法。

——睡眠適度。睡眠過多或不足,都會疲倦。日本一項十萬人參加、曆時十年的大規模跟蹤調查表明,每天睡七小時的人最長壽。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專家們在新一期美國睡眠協會會刊上撰文說,不論男女每天睡七小時最合適,睡得越多死亡率越高,睡得越少死亡率也越高。

——情緒適度。經常保持樂觀平衡穩定的情緒。勿過喜,防樂極生悲;勿過悲,過悲是生病禍根。馬克思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憊和痛楚。”這就告訴人們,好的精神狀態,是可以轉化為獲得長壽的物質力量的。

【悟道小站】:養生之道各有千秋,養生模式不盡相同,養生貴在掌握“適度”兩字。所謂適度,就是根據自身具體條件,正確運用,掌握分寸,過之或不及都不是科學的養生。

大徹大悟之73、喜怒通四時

“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這是《莊子·大宗師》中的兩句話。意思是說:  人高興或憤怒跟四時更替一樣自然無飾,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稱,而沒有誰能探測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諦。

什麼樣的人最有“心機”?當然是麵無表情的人。但普通人無法與出家人相比,都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毫無表情,可一個喜怒都表現在臉上的人無疑時刻暴露了你內心的想法,哪怕這些想法是暫時的也會被高手識破,這是說喜怒不形於色。

但喜怒通四時的養生意義更大,中醫有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的養生之說。《黃帝內經》講運氣就是運動著的氣。這運動著的氣在自然界的表現就是春、夏、秋、冬——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構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地球上什麼地方最適合人的生存?不管是北極還是南極,它有陰就沒陽,有陽就沒陰,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所以不適合人生存。而溫帶由於有陰陽交替,使得住在溫帶的人大腦溝回在漲起來、縮回去的過程中越變越深,所以溫帶是最適合人生存的。?????

順四時為養生的第一條,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我們人就像外麵的落葉樹一樣,春天樹要發芽了,它所有的營養從根部向枝幹調動,它的力量是從內部向外走;而外麵呢,又給了它一種阻力。所以中醫學講,春天的脈是弦脈。什麼叫弦脈呀?那就是裏麵的力量要往外走,而外麵還沒準備好條件,所以你春天的脈一按就是弦脈,跟那個剛發芽的芽尖一樣。到了夏天,樹葉非常繁茂了,因為所有的營養都從根部調動起來,集中到枝葉上去。人也一樣,春天人的氣血從內髒向四肢調動。

到夏天,所有的氣血都調動到外麵去了,而內裏是空虛的。所以夏天容易鬧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細菌和病毒,因為你的陽氣都跑外麵來了,你裏麵是最弱的。中醫說至虛之處必是致病之所。秋風一起,人的氣血開始從外麵向裏麵走。到冬天,人的氣血都藏到裏麵了,而外麵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人法自然,人順四時,其實就是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養生。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話:“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遲早要做病。”它含有深刻的中醫哲理。

夏天人的氣血都到外麵來了,天熱出汗,把你秋冬代謝的多餘物都隨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你一呼一吸時,身上皮膚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說肺主皮毛。可我們每到夏天,唯恐空調開得不大,屋裏是空調,汽車裏是空調,以為呆在空調裏是最好的。

其實夏天的時候毛孔是打開的,這種打開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它調整體能,把體內代謝的產物由汗排出體外去。而你非不讓它排出去,那它不留在身體裏麵做病嗎?

冬天,天地都是閉藏的,你的氣血也都到裏麵了,身上毛孔應該是閉合的,如果把那空調溫度老開到30多攝氏度,冬天本來不應該出那麼多的汗,你老讓它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是《傷寒論》的原話。該閉藏的時候沒有很好地閉藏,該打開的時候不讓它打開,你不得代謝病誰得?????

順四時,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中醫說,春氣和肝氣相通。肝是幹嘛的呢?肝體陰而用陽,它是你調動氣血的重要髒器。到春天來到的時候,氣血從內裏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所以我勸大家春天的時候最好吃點烏雞白鳳丸。為什麼?一方麵養肝陰,一方麵行肝氣,助於它的生發。???

到夏天,天氣特別熱的時候要吃一點人參生麥飲。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生麥飲是由人參、麥冬、五味子製成,這是著名醫家孫思邈的方子,他用這個方子治暑熱。在暑熱季節用生脈飲,為什麼?因為你的陽氣都跑到外麵去了,內裏的陽氣不足,所以用人參補氣;汗出得太多了,他用五味子收斂,斂心氣;天氣太熱,汗出了以後裏麵的津傷陰,所以用麥冬養陰。夏天來到的時候,老人可以吃一點生脈飲。

秋風一起,它和肺氣相通,肺是主閉藏的,宣發與肅降。這時候你要讓氣血能跟著季節往裏走,要用一點秋梨膏。秋梨,梨得金氣最重,開的花是白的,結果是在秋天。用一點秋梨膏你就不會在秋天到來的時候由於肺氣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腎氣相通。男同誌重在補腎,比如說六味地黃丸呀、桂附八味丸呀都可以用。女同誌以補血為主,冬天可吃些阿膠呀,大棗呀,核桃仁呀等膏滋藥。

順四時而生,一方麵要求我們調整自身的生活,讓它順應四時的規律;另一方麵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以適當用些藥來按照季節調養身體,這樣就可以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不可否則,現在有很多書都是講古人的養生秘方,作為醫學資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普通百姓沒必要非去按圖索驥。古代用的很多藥物,現在已經沒有或很難找到了,而且越生僻的東西,實踐的人越少,對它的認識也就越淺,盲目去試驗也存在一定風險。養生就是生活,我們隻有善於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合理安排好飲食起居,其實就是最好的養生。

【悟道小站】:《黃帝內經》說: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正是人們,養生要講究適冬夏順四時,這與喜怒通四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大徹大悟之74、治人事天,莫若嗇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語:“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其原意是說治理國家,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力更重要的,吝嗇,就是早作準備。

在老子看來,天下有辦不完的事,更有賺不完的錢,如果一味去追求這些東西而成天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最後卻損害了自己的健康,那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沒有一種財富,能勝過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一種快樂,能超過內心的喜悅。一個商人,不要讓自己的心靈沉陷在憂愁裏,也不要因無為的思慮而自尋煩惱。心中喜悅是人的生命,是聖德的無盡寶藏,人心愉快,可享長壽。

現代社會,“亞健康”、“過勞死”等新詞彙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尤其是“過勞死”,這個說法最早來自日本。過勞死是強烈工作壓力或應激引發的致命性疾病。

在不少人眼裏,各種工作或生活壓力常被認為是導致死亡的原因。當身邊愈發多見的年輕生命逝去時,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

人們常常抱怨工作壓力大,有時這是一種工作適應不良的表現。的確,每一個社會人,都身擔一份工作職責,在急速向前(錢)衝的眼下,誰沒有壓力呢?一個人如果沒有基礎疾病,來自工作的精神刺激與壓力,並不會導致“過勞死”。任何一種疾病,從開始出現症狀到最終結局,都是一個過程。你的職責是越早發現並且重視身體的不適症狀,醫生的職責是根據症狀及時而準確地發現病因,盡可能消除或阻斷疾病的進展過程,恢複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過勞死”大多是對原有疾病沒有進行正確或及時治療,再加上自己對身體症狀的輕視或忽視,以致釀成慘劇。而工作壓力、過度勞累、緊張應激往往充當的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誘發或加重疾病的病程。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簡單將辦公室人群、IT界人士視為“過勞死”的高發人群,那些存在疾病基礎,平時又沒有適量運動、充足睡眠的人都應被算作“過勞死”危險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