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中原大戰之馮玉祥(2 / 3)

國民政府時期

10。國民聯軍第一軍(五原誓師後)五原,1926。9。17

11。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伐時期)西安,1927。5。1

12。護黨救國軍第二集團軍(雙十反蔣)潼關,1929。10

13。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鹿代總司令時期)潼關,1930。1

14。中華民國軍第二集團軍(中原大戰時期)潼關,1930。4

5著作馮玉祥著,《我的生活:馮玉祥自傳第1卷》,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ISBN7501227489。

馮玉祥著,《我的抗日生活:馮玉祥自傳第二卷》,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ISBN7501227497。

馮玉祥著,《我所認識的蔣介石》,台北市,捷幼,2007年07月09日,ISBN9789578523807。

6將軍陵墓

馮玉祥死後,由毛主席親自選址,葬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西麓。橫跨西溪石峽兩岸的大眾橋是愛國將領馮玉祥於1935年所

建。馮玉祥墓在大眾橋東首,1952年破土動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舉行骨灰安葬儀式。******、朱德、周恩來、黃炎培贈送挽聯,李濟深、於毅夫、梅龔彬、張治中、餘心清、王昆侖、邵力子、馮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級領導、群眾800餘人參加了安葬儀式。

馮玉祥肖像

馮玉祥墓在泰山西溪口東側,前臨深澗,背依科學山,鬆柏蒼鬱,旁山臨澗,肅穆莊嚴。墓為泰山花崗石砌成,墓壁上正方橫鐫郭沫若手筆“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金色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馮玉祥先生側麵銅質鎏金浮雕頭像以封穴。頭像下嵌黑色磨光花崗石方碣,上刻隸書馮玉祥於收1940年5月30日自題詩《我》。墓階4層,共66級,四層代表他一生走過的四個階段:第一層,代表從出生到弱冠從軍;第二層14級,代表從青年到成年;第三層14級,代表他由一個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民主戰士;第四層18級,記述他堅持抗日,反對分裂,為祖國的民主與和平奮鬥不懈的戰鬥生涯。66級象征他一生渡過了66個春秋。墓左側有馮玉祥先生原配夫人劉德貞之墓。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玉祥墓碣1953年碣刻馮玉祥詩《我》,嵌入墓壁。碣高1。09米,寬1。9米,隸

馮玉祥先生墓誌銘書。

我馮玉祥

平民生平民活

不講美不求闊

隻求為民隻求為國

奮鬥不已守誠守拙

此誌不移誓死抗倭

盡心盡力我寫我說

咬緊牙關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7婚姻家庭馮玉祥與夫人李德全

馮玉祥將軍有過兩次婚姻。結發夫人劉德貞於1905年與馮玉祥結為伉儷,婚後夫妻相敬如賓。他們育有兩男三女共5個孩子,長子馮洪國、次子馮****、長女馮弗能、次女馮弗伐、三女馮弗矜。1923年,劉德貞身染重疾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劉德貞與馮玉祥共同生活近20年,身為官太太,沒有一點官太太的架子,平時與孩子們吃的都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衣,出門從不坐轎,在家裏照樣縫縫補補。因此,人們都稱她為“平民夫人”。

馮玉祥將軍中年喪妻,身邊也帶著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急需重新組織一個家庭。那時不少人家的姑娘都想嫁給這位率領千軍萬馬,在沙場上衝殺的將軍。一時間,上門替馮將軍做媒的或親自求婚的人幾乎是絡繹不絕。當馮將軍問及這些姑娘們為什麼要嫁給他時,她們的回答是:“因為你的官大,和你結婚就是成為官太太了”或“你是英雄,我愛慕英雄”等之類的話,聽了她們那酸溜溜的回答,馮將軍都一一搖頭謝絕了。

求親中最令人注目者要算陸軍元帥曹錕的千金。一天,曹錕派副將到馮將軍寓所,向他表明了曹元帥願將千金許配給將軍,馮玉祥一聽,就覺得倒胃口,礙於情麵,又不好直接拒絕,隻好婉言謝絕道:“元帥厚愛,我求之不得,隻是需得千金過門之後,必須委屈她做到三條:一不許穿綾羅綢緞,隻穿粗布衣裳;二紡紗織布;三要精心撫養前妻的三個孩子。”這三條一出,曹家千金自然也不會接受。

而馮玉祥將軍與李德全女士的婚事經人介紹,一拍即合。李德全女士也是貧苦家庭出身,父親是一位牧民,靠省吃儉用供女兒讀書,後考入京師女子協和大學。畢業後到一家女中任教。

1924年,李德全女士與馮玉祥將軍結婚。婚後的一天,李德全問馮玉祥為什麼喜歡她,馮玉祥立即答道:“我喜歡你的天真率直!”接著馮玉祥反問妻子李德全為什麼要嫁給他時,李德全笑著答道:“是上帝怕你不為民辦事,派我來監督你的。”此時兩人都會心地笑了。

馮玉祥共有三子三女。大兒子馮洪國,192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與張自忠、吉鴻昌一道抗日;二兒子馮****與蔣經國是留蘇同學,二人交誼很深,現為美籍科學家;小兒子馮洪達早年留蘇後任北海艦隊司令員;長女馮理達,著名病理學家;二女馮穎達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曾留學前蘇聯到列寧格勒醫學院,1950年回國,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丈夫吳增菲是清華大學建築係教授,他們有兩個孩子都留學到美國;三女馮曉達,1948年同父親一起在黑海輪船上遇難。

全國解放後,李德全女士曾任衛生部部長,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

次子馮****:將門出身的科學家

馮****(1917—)是國際著名的核子物理學家,同時又是材料力學、機械工業等方麵的專家。1917年出生在北京,他是馮玉祥將軍的原配夫人劉德貞所生。馮****在馮將軍的10個孩子中排行第二。6歲時,母親因患傷寒,醫治無效,便離開了人世,其後,由繼母李德全撫養成人。

馮****先生12歲時就和他的二姐馮弗伐一同赴蘇留學,後轉入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機械。1941年,中德斷絕外交關係,馮****便回國到胡子昂任總經理的中國興業公司任機械工程師。

1945年初的馮****赴美留學,先進入紐約物理工學院,獲取碩士學位後進入加州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經過多年的奮鬥,馮****終於成為全美高科技領域有影響的科學家。他親自參加過美國許多大型核電站、核潛艇的重要設備的設計工作,為美國核工業和機械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馮****還擔任世界著名的泵業生產公司——****辛頓公司的副總裁。

8重慶舊居重慶馮玉祥舊居重慶馮玉祥舊居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鎮白鶴村。原為當地鄉紳張海南的住宅,當時稱為“張家大院”1939年初,馮玉祥將軍購買該院,命名“抗倭廬”。抗戰期間馮玉祥攜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在此工作生活了七年。

馮玉祥舊居原為清晚期普通巴渝民居,總占地麵積2937。5平方米。該建築為土木結構,單簷懸山式屋頂,小青瓦鋪麵,穿鬥式梁架。

2000年,馮玉祥舊居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列為直轄後的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8月31日完成了舊居的主體修複工程,並於2003年12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親筆為馮玉祥舊居題寫館名。

2012年9月19日上午,重慶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範照兵一行來到我沙坪壩,調研統戰文化保護與傳承、微型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情況,並為馮玉祥舊居作為“重慶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授牌。

重慶舊居馮玉祥舊居是重慶市直轄後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被授予“全國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稱號。為迎接市委統戰部為舊居掛牌“重慶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重慶對馮舊居展線進行了全麵更新,進一步充實了“馮玉祥與統戰”板塊,更全麵、客觀、真實展示馮玉祥將軍一生。

9軼事馮玉祥將軍駐徐州時,非常注重植樹造林,曾做詩一首:

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

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基督將軍馮玉祥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馮玉祥與其部將張之江、李鳴鍾、張樹聲、韓複榘等人打起反清旗號,參與了“灤州起義”,可惜被人出賣,功敗垂成。事後,馮玉祥被革職遞解保定,不久後

卻輾轉來到北京。到北京後,得到軍政執法處處長陸建章的營救和提拔,作了京衛軍營長。在北京的這段時間,馮玉祥對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觸,他幾乎每個禮拜天都要去美以美會的亞斯立堂(即崇文門堂)參加禮拜,並和該堂主任牧師劉芳結為好友,與其暢談信仰之道。此時,馮玉祥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深刻了許多。他說:“耶穌是個大革命家。他講貧窮的人得福音,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他還責備法利賽人假冒為善。”此言中明顯地包含著以宗教救國的思想。

1917年聖誕節,劉芳牧師在亞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禮,共有94人接受洗禮,馮玉祥將軍也在其中。自此,馮玉祥正式加入基督教,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

馮玉祥正式歸主後,便嚴格按聖經的要求做人,無論治軍,還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應有的品格,也盡上了基督徒應盡的本分。

馮玉祥倡導“以教治軍”,用基督教的教導來管理官兵。提倡節儉,反對奢華,要求官兵潔身自好。馮玉祥與士兵一樣,穿灰布軍裝,睡稻草地鋪,每餐僅一菜一湯,數十年如一日。在馮軍中嚴禁吃喝嫖賭,嚴禁穿著綢緞,甚至嚴禁吸食香煙,馮玉祥自己也從來不用煙酒待人。為了使官兵對基督教信仰有更多了解,馮玉祥經常邀請教會的牧師到軍中傳講福音,教導官兵以基督教信仰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並為願意歸主的官兵施洗。同時,馮玉祥也為軍中聘請了隨軍牧師,以更好地傳揚福音並牧養軍中的信徒。在馮玉祥的這種努力下,部下不少官兵歸信了基督。單1924年一次聚會中,就有官兵5000人接受了洗禮。馮軍中信仰基督教的官兵,最為著名的是張之江將軍,張之江曾經極力反對基督教,但在馮玉祥的影響下,最終成為虔誠的基督徒。他曾於1925年花去30000銀圓,印刷了10000冊聖經,封麵上燙有金字:“此乃天下之大經也”。此批聖經分發給部下閱讀,也分送給一些願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慕道友。

馮玉祥對信仰的篤誠,也可以從以下幾件事中看到:

美國《時代周刊》封麵上的馮玉祥

1919年馮玉祥被調任湘西鎮守使,駐守常德。期間,結識了美國傳教士羅感恩大夫,羅氏時常給馮部下的官兵看病、講道。後來,羅感恩在給馮玉祥的妻弟治療精神病時,被其開槍打死,馮玉祥對此深感愧疚。為了補償內心的虧欠,馮玉祥給遠在美國的羅感恩之子寄去800塊大洋作為學費。不料,羅子卻將此款原封不動地返還。馮玉祥便用此款建造了一座可容納500人的禮拜堂,定名“思羅堂”。此堂全部為木質結構,可以隨時拆遷,隨意挪動。此後,馮玉祥的軍隊遷在哪裏,就把這座活動禮拜堂搬到那裏。

1922年,任陝西督軍後,馮玉祥依然對信仰保持著極大的熱情,和陝西教會的同工多有聯係,其中關係最篤的是時任陝西聖公會會長的浦化人牧師。浦化人被國民黨逮捕後,還是馮玉祥設法將其保救出獄。在陝西期間,馮玉祥計劃在察哈爾省(今屬河北省)的張家口興建一個“福音村”,並已請人繪製了藍圖。村的中央是教堂,四圍是住宅,還有學校和戲院。可惜後因戰爭爆發,使這一美好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