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陸軍一級上將,曾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海城,祖籍河北大城。人稱“少帥”,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張學良是現代愛國主義者的典範,盡管愛國主義征程中也有過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東三省淪陷,但暇不掩瑜,他為祖國和平統一,如1928年的改旗易幟完成了國家統一。
中文名張學良
國籍中國
出生地遼寧安台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堡屯
逝世日期2001年10月14日
畢業院校東三省陸軍講武堂
祖籍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
信仰基督教
代表作品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
別名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01年6月3日
職業軍人
軍銜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
籍貫遼寧海城
主要成就西安事變促蔣抗日
?大事記?
光影集錦圖冊集錦花絮視頻?
1人物檔案張學良,祖籍遼寧海城,縱觀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他施行易幟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了統一,雖然他被迫接受蔣中正(字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據中國曆史教科書及張學良紀念館資料記載是蔣介石下達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寇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東北三省,但日後的西安事變不僅將中國共產黨從危機中解救了一把同時也拯救了中國革命(此處有爭議),讓中國從內戰走向了聯合抗日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人民內部的團結,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2001年10月14日逝於美國,與其妻趙一荻安葬於夏威夷檀香山!
參與戰役:中東路事件、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熱河戰役,直奉一。二戰。
張學良是現代愛國主義者的典範,盡管愛國主義征程中也有過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東三省淪陷,但暇不掩瑜,他為祖國和平統一,如1928年的改旗易幟完成了國家統一。為東北的建設,為抗日複土的民族解放大業所立下的豐功偉績,以及那種心地純潔的愛國主義和舉世罕見的犧牲自我精神將永垂青史。
2生平大事東北易幟
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一年後畢業,在張作相手下任職,並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3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陸海空軍副司令。
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東北進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蘇軍。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複蘇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中原大戰
1930年3月,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發起挑戰蔣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5月蔣介石宣布“平叛”,史稱中原大戰。此時,手握重兵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張學良成為交戰雙方競相爭取的對象。反蔣派於4月1日任命張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9月反蔣派成立北平國民政府後任命張為國府委員(共7人)、承諾政府一半的部長職務為奉係人員擔任,最後戰事不利時又許諾將察、綏兩省和平津地區讓與東北軍。蔣則也任命張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6月21日),許諾平津地區的軍政、財權均歸張掌握,黃河以北地區全由張節製,還任命張部於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王家楨為外交部次長,又以數千萬元巨款收買。應蔣請求,英、法駐華公使也出麵對張施加壓力。
張學良在雙方矛盾之初,於1930年3月1日發表《勸告蔣閻息爭通電》,表示“邦家多難,非息爭不足以圖存”,聲稱自己中立並調停勸和。為表示中立,擁有東北兵工廠的張學良向交戰雙方都出售武器。但實際上張學良卻逐漸較為傾向蔣介石,張與蔣的代表張群、吳鐵城、方本仁等很親近,對閻、馮等人的代表則較為冷淡。不過由於奉係內部對是否介入中原大戰以及幫助哪方有諸多分歧,張學良並未下定決心入關助蔣。
隨著中原戰火日益擴大,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攏張學良,一時間,張的官邸要人如織。7月2日張學良以養病為由,避居葫蘆島一個多月。7月下旬,馮玉祥決定在隴海線發動總的攻勢,以配合晉軍奪取戰略要地徐州。但由於閻軍配合不好,馮軍給養不足,未能如願,南方桂軍又中途受阻,回師湘桂邊界。蔣介石趁機調動援軍增強隴海線防務,反蔣力量處於劣勢。當時張學良分析,如果蔣介石部隊奪回濟南,那麼蔣在中原大戰中將獲勝的局勢就基本明朗了。至此,張學良感到攤牌的時機已到。7月18日張學良密電張群:“弟擬暫不返省,刻已派車迎嶽軍(張群字嶽軍)兄來島暢談,耀(方本仁號耀庭)、鐵(指吳鐵城)兩兄如能同來,尤所祈盼”。吳鐵城、張群來島後,張學良向他們表示:“蔣軍如果奪回濟南,就可以考慮出兵”,但仍不肯表示具體出兵時間。8月初,張學良從葫蘆島到北戴河,進一步觀察時局變化,把握著出兵時機。8月中旬,蔣軍攻取濟南,反蔣聯軍出現無法挽回的敗局。張學良感到出兵時機已到,8月30日,張學良致電張作相、萬福麟:“良於卅日返省,現有事待商,希即來沈為盼。”8月30日,張學良返回沈陽。9月10日,張學良在北陵主持召開東北最高會議。在會上張學良詳細闡述了他決定出兵華北武裝調停內戰的原因。他指出:第一,東北地處邊陲,日本窺伺已久,欲抵禦日寇,必須國內統一,南京政府是全國統一的政府,支持了這個政府方能保證國內的統一;第二,擴大會議內部派係多,分歧大,閻馮反複無常,不能成大事;第三,蔣介石亦係一陰謀野心家,對東北無特殊關係,如想搞垮東北會不擇手段,為防止蔣介石繼續分化東北軍,隻有從速實現全國統一,早停內戰;第四,蔣軍已攻下濟南,“應實踐對蔣的諾言”。張學良的精辟分析是經過數月冷靜思考後得出的,其有理有據,使一向反對出兵的張作相也無話可說,與會者一致同意張學良的主張。應該說,張學良做出擁蔣入關的決定,既是維護自身所在的奉係集團的利益,又有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心的考慮。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發出擁護中央、呼籲和平的“巧電”,不失時機地出兵華北,10多天時間,東北軍即完成了對平津地區的占領。10月15日,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聯電張學良,表示接受和平解決。隨後,閻、馮聯袂下野,晉軍、西北軍分別為張、蔣收編。
中原大戰後,張學良成了一個大贏家。張在中原大戰勝負已分時入關,未受到任何損失,他卻不僅在戰爭中靠賣軍火和索要軍費發了一筆財(張部一入關蔣即發開拔費500萬元),還於戰後獲得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整編後的晉軍和西北軍一部也歸張指揮。政治上張學良還獲得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職位,成為蔣介石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進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戰後的張學良,實力和聲望達到了其人生的頂點。
但是,因為處理中原大戰的善後事宜,張學良對東北事務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戰後入關的大批東北軍沒有回防,1931年張學良為了討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調部分東北軍精銳入關,導致了東三省兵力的進一步空虛。這些都給圖謀東北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以可乘之機。正好是張學良入關的一年之後的同一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少壯軍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及簡評
中原大戰及萬寶山事件發生後,全球經濟大恐慌環境下,剛從內戰中恢複的華北及東北的統一的中國國家主權和日本的南滿鐵路的特權,衝突的可能性升高。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複,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張學良本人的說法是“不抵抗”是要表明日本侵略而非維護其南滿鐵路的特權。事變發生後,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退守錦州,日軍很快便侵占了東三省全境。
1931年日軍為取得更大利益,於當年9月18日突然對東北軍發動攻擊。在不抵抗命令下,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策劃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民眾開始了日軍統治的14年悲慘生涯。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國人視為國恥日!
評價
稱,九一八事變為蔣介石一貫的“不抵抗政策”所致。近年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不抵抗政策”是張學良自行決定,與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無關。張學良之“不抵抗”,是由於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而張一旦與日本開戰,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隻會是丟掉東北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借口;而蔣介石之“不抵抗”,則是為了貫徹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路線。在九一八事發當時,乃是張學良下令撤退,而蔣介石遲至9月19日晚才從上海方麵得知“事變”消息。張自己也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張學良在東北1934年2月張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國民政府一再妥協,****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5年4月,蔣為削弱張學良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但卻遭到挫折,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張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央所采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時,****的葉劍英又攜帶雙方停戰計劃及******的約書來西安,張學良拿出巨額私款,贈送紅軍做冬季衣食補給費用。共產黨也在西安設立辦事處。
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蔣麵諫,卻遭到蔣拒諫。蔣介石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願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製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複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群眾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複學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停止一切內戰。
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釋放全國一切******。
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西安事變發生後,東北軍、西北軍內部出現主張殺蔣和放蔣的爭執,但張學良、楊虎城二人都主張釋放蔣介石。據楊虎城的機要秘書王菊人回憶,西安事變發生後,楊虎城曾找張學良商議釋放蔣介石的四項條件:一是蔣介石之“安內攘外政策”必須改變,至少以談話方式向全國公開聲明(當時考慮由南京政府正式發表聲明是辦不到的);二是改組國民黨政府為抗日聯合政府,應有行動表現;三是東北軍、17路軍的駐地和政治地位不變;四是紅軍問題,由以後組成的抗日聯合政府解決。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內部以親日派何應欽為首,陳立夫、陳果夫、戴季陶等極力主張武力解決。
1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作出“討逆”決議,由保應欽任“討逆總司令”,任命劉峙、顧祝同為東西兩路集團軍總司令,兵發潼關;並派飛機先行轟炸了渭南、富平、三原等地。何還給在意大利養傷的汪精衛打電報讓其“速歸”。相對於何應欽的武力討伐,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孫科等人,則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在南京奔走遊說,為營救蔣介石積極活動。
17日,中國共產黨應張學良邀請,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黨內也出現過“殺蔣”
與“放蔣”的意見分歧,在延安已經搭好準備公審蔣的台子,但後來又轉為主張放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根據****官方資料,****是出於統戰目的,因為即使殺蔣,並不會對共產黨有什麼實質意義,反而有可能使何應欽等親日派上台,那樣的話,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共產黨本身都是有害無利的。
22日,宋美齡等到西安。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並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
24日,蔣中正口頭答應了六項協議。即:
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
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
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
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
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
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
張學良見蔣介石接受了談判條件,怕夜長夢多發生危及蔣性命的變故,即力排眾議,決定無條件放蔣。
25日下午,張學良與楊虎城一道送蔣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飛機,同時為了維護領袖威信,自己亦隨同護送蔣回南京。飛機抵達南京後,張學良即被軍統特務監視。
29日,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下達了法丙字第17087號命令,委派李烈鈞為軍事法庭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審判。
31日,軍法會審判決“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減處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
1937年1月4日下午,張學良又接到國民政府發布的特赦命令:“經國府委員會討論,一致決議接受蔣委員長請求,張學良準予特赦,張學良所處10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
宋子文陪同張學良出席軍法會審後曾說:“審判是走個手續,5天後漢卿保證回西安。”然而事實上,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即長期監禁。張學良自此失去自由。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
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
1941年5月張學良轉囚貴陽市麒麟洞,由於和市區距離很近,不久很多貴州人都知道張學良關在麒麟洞,當局頗不自在,於是在
1942年2月把張學良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冬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之後,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
1946年10月被送到台灣,
1947年移住井上溫泉(新竹縣)。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國也由此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日戰爭的曆史轉折。
晚年
在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共產黨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未獲蔣介石同意。後國民政府撤往台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台灣繼續軟禁。
在台灣,張學良被軟禁在台北北投居所,過著軟禁下的隱者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是於鳳至,因病去美國就醫,張學良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趙四小姐”趙一荻的陪伴。他於幽禁中信奉基督教後,1964年按教規被迫與於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1975年,蔣介石逝世。1988年,蔣經國逝世。
1990年起張學良逐漸得以恢複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
逝世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StraubClinic&Hospital)醫院病逝,享壽101歲。
對於張學良雖然活命良久,卻從來沒有回過大陸這個問題。答案有的歸咎於身體原因,有張晚年歸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歸咎兩岸的政治原因。對於兩岸政治因素一項,有人認為張學良不想表態偏向兩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權。
3人物年表1901年誕生1歲
6月3日(農曆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張學良生在逃難中的大馬車上,養育在遼寧省台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窩堡屯。因其父張作霖這天打了勝仗故得一小名——雙喜
也因其生日與其父張作霖的遇難日是農曆的同一天,故張學良從不在這一天過生日。
1907年7歲
從師名儒崔名耀(崔駿聲),讀四書五經。胞弟學銘出生。
1908年2月,與於文鬥長女於鳳至訂婚。
1911年11歲
4月,生母趙氏病故,年底隨庶母盧夫人進奉天(今沈陽)。
1913年11月,師從金梁(金息侯)學習。
1915年15歲
步入社會。參加反對袁世凱勾結日本帝國主義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遊行示威活動。
1916年16歲
奉父命和長他3歲的於鳳至結婚,生有一女三男。
春,經周大文介紹參加奉天基督教青年會,常有閻寶航陪同參加活動。拜奉天督軍署英文科科長為師學習英文,結識了普萊德等一批外國朋友。
1919年19歲
3月,張學良入東北陸軍講武堂學習炮科,結識進步教官郭鬆齡;以優異的成績於第二年4月畢業。當年授陸軍炮兵上校軍銜。
1920年20歲
6月2日,任奉天暫編陸軍第三混成旅旅長(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