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原委後,虞新河、虞新民兄弟倆忍不住哈哈大笑,佘文芳、佘文秀姐妹倆則羞憤不已,恨得牙根癢癢,又哭笑不得,幾乎要暴走。
惡作劇的代價是,兩個同為五歲的頑童,被自己的母親摁住一頓暴打,屁股紅腫了好幾天。其實,因惡作劇而被母親拾掇,在他們的童年曆史上,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就從未停止過。
虞新河有三兒兩女,大兒子虞鬆東已經當兵去了,大兒媳是大隊婦聯主任,負責全大隊計劃生育,已經分家另過。二兒子在上學,三兒子就是虞鬆遠。大女兒當民辦老師,後來隨軍到福建。小女兒比虞鬆遠還要小四五歲,是老兩口最寵愛的老巴子。
三個兒子中,虞新河最喜歡、也最讓他操心的,就是這個小兒子。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六七歲時,虞新河、虞新民兄弟倆,已經隱隱感覺到,頑童虞鬆遠頑劣中已經透出絲絲不同凡響的味道。
虞鬆遠七歲的時候,虞家村大隊第六小隊來了兩戶從蘇南來的下放戶,且都戴著“帽子”。早在兩戶人家來之前,虞新河聽說兩家都是從蘇南來的,便讓虞新民在虞氏宗祠和虞氏老宅的地基上,給他們建房子。
“不行,堅決不行!”政治隊長周昆一聽,跑到虞新河家裏找到虞新民,堅決表示反對。
虞新民是六小隊生產隊長,運動歸政治隊長管,給下放戶建房子可是歸生產隊長管。於是,他反問道:“兩幢房子而已,怎麼就堅決不行?”
“這兩戶,一戶是現行反革命家屬,一戶是‘黑五類’,都是專政對象。他們是來接受貧下中農教育改造的,房子建在這麼好的地方,難道你是要優待他們?”周昆慷慨陳詞。
虞新河遞給周昆一支煙,“這是兩碼事,房子建在哪和教育改造不搭幹。他們是從我們虞氏祖先的故地來的,生活上給予一點關照,是人之常情!”
虞新河都說話了,周昆雖然心裏有一萬個不願意,也隻好嘴上同意了。
虞新河兄弟倆和佘文芳姐妹倆,在十裏八鄉威望頗高。他們成名於抗日戰爭時期,是著名的抗日英雄,在灌河兩岸威名赫赫,無人不曉。在虞家村,虞新河是族長,虞新民是六小隊生產隊長,他們德高望重,無人能挑戰這種歲月積澱起來的權威。
虞氏兄弟還未見人,就出手相助這兩個下放戶,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虞氏宗族的祖籍也在蘇南,他們的根也在吳中。他們對從祖先的故地蘇南下放而來的下放戶們,心理上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身為豪門望族的虞氏祖先,為何要從蘇南魚米之鄉、富庶之地,遷入蠻荒淒涼的蘇北葦蕩草灘上,這不是疑案而是曆史真實。它源於明朝初年,那場曆時一百餘年的人口大遷徙,也就是明初著名的“紅巾趕散”(或“紅蠅趕散”)事件。
大明洪武初年,開國皇帝朱元璋下旨疏散江南人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初定天下的朱明王朝,開始遷徙蘇、鬆、杭、嘉 、湖諸府富紳4000餘戶,至臨濠墾田。強製遷移江南富商大戶14萬戶,到鳳陽府安置。
在此後的一百餘年間,明王朝又陸續將江南各地的富戶舉家、舉族遷徙到蘇北各地。據史學家估計,祖籍江南的富紳大戶,累計約有45萬人,從吳中各地“奉旨”到蘇州城西北的閶門集合,然後在官軍的押送下,乘舟遠行,遷徙到位於蘇北的揚州府境和淮安府境安置。
這場曆時百年、規模空前的人口大遷徙,史稱“洪武趕散”或“紅巾趕散”。
祖居蘇州句容的江南望族虞氏一脈,其首字輩共五十八個兄弟,正是在洪武初年這場慘絕人寰的人口大遷徙中,率全家數百口從蘇州的閶門出發,在官軍的押解下,走水路來到當時是漫漫鹽堿地和一片無邊蘆葦荒灘的蘇北,煮鹽捕魚,插草為標,墾荒建埠,繁衍生息,人丁逐漸興旺起來。
虞氏“五十八首”定居蘇北後,在其後的數百年裏,曆經明、清兩朝及民國期間的大混亂,其分支又多次遷徙,到新中國成立時,蘇北虞氏子孫已經遍布全國各地。
到虞鬆遠父親虞新河這輩時,因數十年戰亂頻仍,曾經高大威嚴的蘇北虞氏宗祠,早已湮滅於戰火銷煙中。留在蘇北祖籍的也僅剩數萬人,分布在以虞家村為中心的若幹自然村中。
虞鬆遠從未見過自己的爺爺奶奶、舅爹舅奶(蘇北方言,外公外婆),更不用說享受來自他們的疼愛。父親和小爺從來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虞鬆遠年齡稍大後,隻能從村裏的老人們口中,打探得一星半點自己曾經輝煌的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