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期三個月的陸戰訓練階段,訓練內容包括情報搜集、從地麵或空中潛入建築、遠距離偵察和巡邏、近距離小組戰術、遠距離狙殺攻擊、徒手肉搏、匕首近身格殺術、刀棍格鬥術、高速逃逸和駕駛技術、處理爆炸物、滲透敵軍防線、擒拿技能、處置戰俘、各種氣候條件下的傘降技術和傘降作戰、極端環境中自救和提供戰場醫療救助等等。
這些高難度的專業訓練項目,以往的曆屆特訓隊,都要淘汰掉若幹人。可這屆特訓兵,完全把它們當成了樂趣,輕鬆完成了《大綱》規定的內容。
最有震撼效果的,是總教官張銘結合兩場剛剛爆發的戰爭,上的二課戰爭實驗課。為拓寬特訓兵們的視野,張銘著重分析了這兩場戰爭的前景。
第一課是對剛剛在9月22日爆發的兩伊戰爭的前景分析。他著重分析了伊拉克和伊朗在戰爭中的戰術表現,如襲城戰、化學武器攻擊、襲船戰和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等戰爭手段。
他認為,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雖然都裝備和使用了大量先進武器,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先進的武裝直升機等,但這場戰爭仍是一場不倫不類的“外行”戰爭。
如信息戰、電子戰、空地一體作戰不見蹤影,甚至,連二戰後形成的裝甲集群遠距離突擊作戰,敵後機降作戰,以及其它集群作戰方式、現代作戰方式,都未出現。而壕溝戰、人海攻擊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常見的攻擊方式,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團衝鋒,踩爆地雷的殘酷場麵。
張銘分析說,“1979年伊朗革命前,M國人支持伊朗攻擊伊拉克。伊朗革命後,M國人又支持伊拉克攻擊伊朗。M國人,才是兩伊戰爭真正的幕後黑手。而伊朗與伊拉克,則是M國人手裏的木偶,打的是‘兩個扛著現代化導彈,卻拳打腳踢的外行人之間的戰爭’!”
第二課是去年爆發的第一次阿富汗戰爭。張銘認為,去年12月份爆發的北極熊軍隊大舉入侵阿富汗的戰爭,最終,北極熊軍隊將因作戰方式和後勤保障的局限,而不得不尷尬收場,重蹈M軍六七十年代在安南慘敗的覆轍。
張銘認為,北極熊軍隊集結10個師的優勢兵力,大舉入侵阿富汗,迅速占領阿全國。但北極熊軍隊的大規模掃蕩和定點清剿,對多山國度的阿富汗遊擊隊成效不大,北極熊軍隊最終將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略相持和消耗戰中。
“根本的製約因素是後勤保障,現代戰爭打的又恰恰是戰爭保障能力!”張銘說。北極熊軍隊在侵阿戰爭期間,最多隻能投入10萬左右兵力,原因是後勤保障能力嚴重不足。一個參加作戰行動的摩步師,每天需要補給700—800噸物資。一個戰鬥直升機團,每天需要補給物資400噸。
而阿富汗是個內陸山國,全國4/5的麵積是山地,既沒有鐵路,也沒有海港。空運隻能解決每天200—300噸的補給量,對10萬之眾的現代化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因此,戰爭開始以來,北極熊絕大部分的後勤補給任務,都依靠卡車來運輸。
從北極熊邊境到阿富汗腹地隻有2-3條戰略公路,途中還必須經過許多險要得山地。一輛滿載的軍用卡車在編隊行駛時,速度隻能達到50千米/小時。一個大型的補給車隊,一般隻能以20-25千米/小時左右的速度行軍,車距5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