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一個小村莊,就是巴阿兩國交界處的托爾哈姆部族。托爾哈姆部族駐地並不大,四周綠樹環繞。在村寨的前方,設有清真之國的邊防哨卡,清真之國的星月國旗在上空飄揚著。站在村頭高處,能看到不遠處的喀布河穀地。河水象一條白色的玉帶,曲折穿行在群山之中,逶迤遠去。
兩國邊界在這裏隻有一道鐵絲網相隔,對麵約一百米處,便是山人伊斯蘭共和國邊境哨卡。
說來也巧,路邊豎立的簡易路牌表明,從邊境線到喀布爾是225公裏,坐汽車需要4個多小時。而從邊境線到伊斯蘭堡,乘汽車也隻有4個多小時。從托爾哈姆到白沙瓦,僅有一個多小時路程。
“哨卡控製交通要道,駝隊怎麼通過?”林柱民不解地問。
毛蟲說,“喀布爾政府軍的哨卡,早就被買通。夜晚,隻要給點錢,一般對商隊進出,基本不敢管。後方幾公裏,還有北極熊第40集團軍一個哨卡,有120毫米重炮守衛。商隊隻要繞過北極熊哨卡,就能暢通無阻。”
站在巴阿兩國的邊境線上,看著從開伯爾山口進進出出的大批山人伊斯蘭共和國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些人,多數是從山人伊斯蘭共和國逃出來的難民,正源源不斷地從這裏湧入清真之國。
山人伊斯蘭共和國處於高原地帶,山地和高原占全國麵積的五分之四,有“高原山國”之稱。放眼向山人伊斯蘭共和國境內望去,一座座黑黝黝的大山,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山上光禿禿的,幾乎寸草不長,就像是大象的脊背,倔強地綿延伸展開去。
在大山之間有一條蜿蜒的小路,時隱時現的駝隊或人流,在慢慢地蠕動著。作為兩國之間的重要門戶,自古以來,所有人在試圖打開這座大門的時候,都遭到激烈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開伯爾山口始終不可逾越。
山人伊斯蘭共和國有30多個民族,普什圖族占山人伊斯蘭共和國人口40%以上,他們與清真之國的帕坦人是同一個民族。要想了解山人伊斯蘭共和國人,就要先了解普什圖族。而要了解山人伊斯蘭共和國的普什圖族,就要先了解清真之國的帕坦人。
他們同宗,有著相同的習慣和品格,有著共同的信仰。帕坦人主要居住在清真之國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一帶,約有800多萬人。他們皮膚呈深褐色,體格健壯,顴骨突出,男人一般穿著肥大的長褲和長袖上衣,留著胡子。成年婦女多數從頭到腳穿著黑色或褐色的罩袍,隻在眼睛處留兩個小孔。
這是一個剽悍、尚武的民族。
在艱苦的環境、長期的遊牧生活和無數次遭受外來侵略過程中,他們鍛煉出來一種“山”一般的性格,他們勤勞、勇敢、剽悍,對敵人決不屈服。當年英國殖民者在鴉片戰爭和在印巴長期統治時期,三次發動侵阿戰爭,山人伊斯蘭共和國是沒有被征服的國家,普什圖族是沒有被征服的民族。
帕坦人有的一個村落就是一個部族,有的是很多村落是一個大部族。勢力強大的大部族,中心村落會被一圈高牆圍住。圍牆四角有碉堡,上麵有槍炮射擊孔。圍牆頂端,隔一斷距離,也有射擊用的城垛。
帕坦人的住宅,則更像是一座座的碉堡。幾乎都有高牆圍繞,每一家都建有炮樓式高高的瞭望塔,牆上有射擊孔,從裏麵觀察外麵一目了然,而從外麵卻看不到裏麵。帕坦人的住宅,不僅嚴格禁止外人擅自進入,甚至在外麵拍照也不允許,違背了則要受到嚴厲懲罰。
帕坦人的男人外出,總是槍不離身。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槍支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可帕坦人自己造槍,槍支完全自由買賣,不受政府的管製。在白沙瓦附近的達拉鎮,就是各種槍支的集中銷售地,有幾十家槍店。各種槍械應有盡有,為試驗槍支的好壞,店主人可以隨便裝上子彈,砰砰砰朝天來上一梭。
在這些部族村落之間,每隔一段距離,往往有一些用鐵絲網圈成的營寨,營門有衛兵站崗。裏麵有高大的臨時建築,有大量的帳蓬,並有一個很大的操場,操場上是各種訓練設施。
毛蟲介紹說,“這些,都是M國人和西方國家興辦的伊斯蘭宗教學校或‘聖戰者’訓練營,無數難民和全世界無數的聖戰者,到這裏接受伊斯蘭宗教教育,或各種軍事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