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袁世凱(1 / 2)

孫寅見他一副厭人嘴臉,像是天老大他老二似的沒把任何人放在眼裏,甚至居然直言連皇上來了也不給麵子。忽然想到自己如今的身份是真正的皇上啊。於是伸手入懷摸出一塊平時簽發朝廷廷記時用的私章,微笑道:“大人,正因科考是人生頭等大事,還請大人稍為通融,功德無量啊”。

禮部員外郎瞧見孫寅手中的私章,頓時心頭一寒,剛剛自己口不遮言現下可真的遇到真命天子了,可是又不太相信皇帝會微服出宮來自己這裏管這些個破事兒,可那章是千真萬確的呀,他又轉眼看了看王商,剛剛也沒有仔細看,隻當普通學子了,如今仔細一看,還真不象個四肢不勤的讀書人,簡直就是個缺乏陽剛之氣的閹人。當下,哪敢怠慢?再說稍遲片刻並不算不可通融的大事,這皇上要是說我故意刁難士子,那就是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一時間,禮部員外郎臉上也涔涔落汗,他吃吃地道:“皇……黃大人,方才下官不知黃大人身份,失禮了,實在失禮了。有大人一句話,那還有什麼不可以的,下官立刻親自送這名學子入場考試,大人盡管放心便是”。

那瘦高個的舉子一直跪在門口仰著臉兒聽兩人說話,一聽這話立時喜形於色,連忙磕頭作揖地道:“多謝黃大人,多謝考官大人”。

他雖不知孫寅拿的什麼東西,可是看他年紀輕輕,竟讓那位考官為之色變,定是位身居上位的高官了。

孫寅向考官拱手道:“如此,多謝了”,然後向那學子嗬嗬一笑道:“送你進去難,金榜題名更難,能不能魚躍龍門,可全看你的本事了。”

那位禮部員外郎見孫寅未對自己發火,終於鬆了口氣,心有餘悸地對那學子道:“快起來快起來,我送你進考場便是”。

“是,是,多謝考官大人”,那學子滂淚橫流地站起身來,扭頭瞧見孫寅正要拐過帷幕,忙語聲哽咽地高聲道:“黃大人幫扶之恩,學生袁世凱,此生不敢或忘!”

孫寅剛剛拐過布帷,一聽到這句話,腳下一絆,差點兒一個跟頭跌進河裏去。

剛想回去重新看看這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袁世凱,可是他已經隨那考官進了考場。

算算時間,今年是光緒10年公曆是1884年,1859年出生的袁世凱今年正好是25歲。可是曆史上說袁世凱除了在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光緒五年),兩次參加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 沒聽說這個時候還來過京城參加過恩科考試啊。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無論袁世凱在曆史上如何臭名遠揚,自己正在改變曆史。如古人所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如今自己正是這個掌廚之人,油要用,辣椒也要用。

正如孫寅所想,如今的袁世凱也是一個雄心勃勃且一心報效祖國的青年才俊,他曾作詩《言誌》一首以自勉:“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胡天驕,胡人單於或日本之意)此詩被認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了遠大誌向。當然一個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家庭和自身決定的,還要接受到社會影響。從社會上看,19世紀80年代正是洋務運動達到高潮的時期。洋務派“求強”的思潮對袁世凱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袁世凱科場失敗以後,決定投奔淮係李鴻章。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清軍機大臣李鴻章等保薦袁氏負責督練新軍。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係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