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大道無間,妙門在我(1 / 2)

李扞道背靠一樹,手捧一書,愁眉苦臉,也不知在想著什麼。過了許久,渾身一顫抖,突然念道出聲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民,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個時辰前,玄都大法師駕雲而去,李扞道後悔莫即。突然想起現在身處時代,既然太上老君還未稱聖,而號道人,必然還處於鴻蒙初開的太古洪荒時代。此時文字,不是上古神文,就是甲骨文字,自己如何識得?

連忙翻簡而看,但見這竹簡如片,精美玉細,上卻無一文一字,心下大急,暗道:“莫不是被哪自號玄都大法師的道人騙了?”誰知此念剛起,就感竹簡中一陣清涼,隨即一篇千言妙法,與五圖十章傳入心底。再看這簡,玉簡中已經有書浮現,首篇正是《太清仙法》四字太古神文。

洪荒此時並無文字出現,神文神文,本就不是字體,任何生物,隻要有點智慧就能知道其中意思,李扞道自然沒有不認識的道理。

失而複得,越顯心貴,連忙捧書而讀。

書分千字妙文,五圖十章。五圖為陣,十意為解,暫且不提。

李扞道專讀千字妙文,費心費力,隻是書中記載,暗昧難明,李扞道怎麼都不得竅門,看了半天,連百字都沒看完,頓時心急如火。

病急亂投醫,不由想到這妙法既是太上老君的太清仙法,必然就於前世哪《道德經》相合,首篇第一章,當即郎口讀出,頓時心有所感,再觀《太清仙法》,已知問題所在。

原來此書記載,開篇首句,便是類似前世所見,太上老君所書《道德經》中的第一章記載為總綱。

隻是這總綱與《道德經》所記大有不同,是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先於天地,有名始於乾坤。故恒無欲心清靜,能觀其奧妙。恒有欲神定然,可觀其徼微。此兩者,一陰一陽,一靜一動。同根同源,均為先天。為反本源朔,直指本心之關鍵,兩者不明,既為不通。不通此道,永不入門,玄門之戶,同等關矣。

《道德經》李憾道是沒仔細看過,但日熏月染,仙俠小說裏麵出現的多了,也記得一些章節。其中一章,正是這《道經》開篇,眾妙之門。雖然先前幾句,大致相當,但中後句子,卻已經完全不是哪般玄乎其玄的奧奧內容。

看了這篇,再將此書,與後世那些暗昧難明,道家玄奧造法的經典相迎,恍然大悟。

原來自己所在之世,那些道家經典所載,並非一派胡言。隻是老子化胡西去傳法,路見伊子,所傳道德之經,將其中關鍵眾妙之門,行大衍之數,關了七七,隻剩其一讓人領悟!雖然暗中點明有門,但妙門一關,任你天縱奇才,先天道體,如悟不透眾妙之門保留的一,也要如肉體凡,凡複俗子一般,經曆生老病死,最後化做一攤白骨。

得知其中關鍵,有如妙門大開,李扞道細讀玉書,心輕神鬆,歡快閱讀,不時與記憶裏的零散道家經典片段印證,不過幾個時辰,千字妙文讀完,竟然已經明了修習道法,基之所在。築基之法,完全了然於心。

李扞道當即盤腿而坐,默運《太清仙法》所記,屏息凝視,聚精會神。心存不存,若即若離。不多時,就感浮光閃爍,先天靈出。

人有精、氣、神三寶,此三寶均為先天物。

這光為精光泄露出的點點浮光,乃是人身命脈之所在。

但見眼前虛黑寂靜之處,白光閃爍,星星點點。一聚一散,包圓螺旋,好象星係旋轉,演化先天。

神念一動,星光彙集,點點銀星,聚集成圓。無數銀星組成的一輪鴿子蛋大小的明月,終是浮現眼前。

此月一出,又感二氣自腰間兩腎湧出。

此二氣乃是後天精氣所化,先走夾脊,後分於腎上三寸,在百脈中呼嘯遊動,混身又麻有酸。雙目後天毒垢被先天後天,一陰一陽兩道精氣相激,頓時眼淚直流,好不難受,幾乎無可忍耐。還有一個聲音在耳邊一個勁的魅惑引誘,要他趕緊散退二氣,停功而止,消散此月。

就在李扞道忍無可忍之時,突然前世所記《道德經》中的一篇章節,浮現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