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戰後,白起被嶽雲任命暫代第一中隊副中隊長,接替自己進行日常訓練,並上報聯隊,由聯隊高層備案上報師團部。
日子很快就過去一個月,第一中隊的一百六十號漢子過得是痛苦並快樂著的日子。每隔七天,嶽雲便主持整個中隊的技能大比武,表現出眾的人選都將作為候補軍官予以考慮。
就這樣,嶽雲越來越覺得自己能施展開的範圍太小了,日常訓練工作由白起主持,陳慶之,趙長勝,孫兵,李虎,蒙樂配合,反而是嶽雲很是輕鬆,一邊將一些訓練計劃交給白起,一邊教導陳慶之等人一些武學,過得很是無聊。
通過了解,嶽雲也漸漸了解手下這幾個人的背景等情況。
白起,南郡人氏,二十二歲,在家中排行老大。南郡的白家是一個中等規模的氏族,主要經營武館和南郡的特產--筆墨紙硯,白起自幼愛武槍弄棒,對經營卻是沒什麼興趣,後來十八歲的時候瞞著家人投身軍營,因為受到出身的影響,隻被提拔到伍長的位置,就再也紋絲不動,其為人忠厚勇猛。
陳慶之,廣陽郡人氏,二十歲,普通工商氏家出身,讀過私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後來覺得出頭無望這才投入軍營,不想到了軍營才發現,這個地方想要出頭,更是千難萬難,況且一入行伍就必須等到年齡到了才能退出,後悔也來不及了。
孫兵,漢中郡人氏,十九歲,工商氏家出身,讀過多年私塾,文化水平較高,也是下個謀個好出身才加入軍伍。
趙長勝,遼東郡人氏,二十四歲,農民出身,為了出人頭地而加入軍伍。
曹參,九江郡人氏,二十六歲,工商業氏家出身。曹家是九江郡有名的商戶,不過曹參不是嫡出,所以很不被家人待見,後來就加入了軍營,對戰爭不敢興趣,卻是對後勤保障很有見解。
嶽雲漸漸了解了手下這幾個能夠獨當一麵的人才後,感歎不已,現在的漢唐帝國早已經不是以前那個泱泱大國了,有抱負有本事的人才不被待見,相反,一些碌碌無為之輩卻被放在重要的崗位上。長此這樣下來,嶽雲覺得漢唐帝國現在已經很危險了,就像一個火藥桶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爆炸了。農民和工商業人士拚死拚活,那些大世家卻是坐享其成,這個換成是誰,誰也不會舒服,現在就缺一個導火索。通過了解了手下這些人的狀況,嶽雲相信亂世不會遠了。
其實像嶽雲的想法,朝中並不是沒有人知曉,他們也曾提出這些弊端,但是一旦提出,便遭到大世家的強烈反對,連皇帝都不能控製住場麵,後來也就不了了之,畢竟現在掌握著國家權力的還是大世家,漢唐帝國的穩固還是要靠這些大世家的支持。
到了漢唐帝國的第七代皇帝,秦七世很是想努力的改變這一情況,不過礙於阻力太大,他也不能明目張膽的推行自己的新政,不過卻是在軍隊中興起了一股旋風。秦七世注重軍隊,這個是漢唐帝國眾所周知的事情,這個也是嶽雲投身軍伍的原因之一,畢竟嶽家莊已經開始崩潰了,想東山再起的話,隻有權勢才是最好的基礎,嶽雲對此深信不已。
其實對於嶽雲來說,他將氏族看得並不是很重,他清楚的知道這裏麵的利弊關係,但是現在天下的大勢如此,他也不能逆流而上,這個搞不好就是身敗名裂的下場,嶽雲並不準備盲目的幹,他已經有了計劃,不過卻是要等到有條件的那天才能開始實行。
嶽雲在感歎帝國困境的時候,也在考慮自己的問題,現在自己已經是第一大隊第一中隊的中隊長了,短時間內想再升已經不大可能,自己該怎麼辦才能更進一步呢?副大隊長?這個職務,嶽雲考慮都沒有考慮過,要搞就要搞個大的,不過怎麼才能在短時間內坐上大隊長的寶座呢?隻有到了大隊長這一階層,才勉強算得上是基層軍官,這樣自己才有更多的機會去實現有些東西。
做非常事,要用非常手段!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嶽雲是如此想的。
白起等人最近發現自己那年輕的中隊長是越來越神密了,整天都不怎麼看到人影,連訓練工作都是他們一手包辦。第一中隊的訓練已經步入正軌,在陳慶之等人合力配合下,各個小隊的水平差距正在日以縮短,嶽雲卻是召開了一個簡單的會議,指示眾人要做好準備,準備應付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