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六議

文化

作者:舒國治

近些年來,對茶的觀察,有了一些變化,可分以下數項來談一談。

一、喝的時機——尤其是這四五年,我個人喝茶的時機大大降低,主要以前步行甚多,遊走之餘,凡一停下,很期待喝一杯茶;這幾年安坐時間增多,也時而伏案寫稿,走動漸少,似乎比較不需要茶了。而坐時,總有東西可喝,若一直隻是喝茶,勢必越來越大受不了。

二、茶有獨特的斟飲方式——你且看,在咖啡館喝咖啡,人可以獨喝,隻喝自己的那一杯。喝完了,仍可以坐著,坐上很長一段時光。倘和別人閑聊,也是各喝各的。喝茶,若在茶藝館獨喝,則壺中葉量必須調抑成甚少,衝了水,傾入茶海,則頂多二杯三杯量,否則喝至後麵,已涼了。更別說獨酌式的喝茶,頗沉悶。喝茶,比較適於三五人擁一壺而飲,更好的,其中一人是泡茶者。

三、茶師之不易——三兩人坐桌前,桌後那個泡茶的人,不管他是職業茶人,是茶莊老板,是民藝品,是古玩店、字畫店的掌櫃,皆姑且在這裏稱作“茶師”,茶師很重要;有的人喝茶不多,但很樂意坐在茶師前,儀態莊重地喝上三五杯茶。主要喜歡那種圍坐的形式與候茶的過程,甚至喜歡某種聊天的情境。有時候身旁不相識的席友,也帶來一些不經意的趣聞。

茶師的神情與寬容感,常是最主要關鍵。往往他的不疾不徐,麵露微笑,很欣然一杯接一杯為客人斟茶,這諸多的修養,不是任何人說做就做得來的。

台灣各城鎮,是茶師散布最豐廣的地區,這不啻是台灣人的福氣,也將會是愛喝茶的來台灣的遊客的樂趣。

四、茶葉之逐漸窄化——由於全世界的過度進化,自然影響了“可食植物”的諸多問題。蔬菜、水果之外,茶葉也成了疑慮。主要是,出自何樣的土壤?化肥、農藥用得凶否?再就是,產品加工的問題,像摻加化學香精或人工沃堆等。至若產地認證,也叫人擔憂,便是以乙地所產來偽稱甲地產品。

這些情況,造成很多人已完全不喝“大眾化”的茶了。就好像有人到了杭州西湖邊,見風光何等醉人,照說應該坐下來喝一杯西湖龍井什麼的,然而不成,他隻喝他認為可靠的茶。

這麼一來,他到處挑茶,總要挑到他認可的茶,也於是,能喝的茶,往往就很窄了。

五、茶的量也受到了製約,先說茶食,喝茶所配的食物,也有講求。假如茶都喝得那麼高檔了,茶湯如此優雅了,則茶食怎麼能是垃圾食物,如油炸蠶豆、炸蝦片、蒜茸花生、五香瓜子呢?

茶食,不妨有些許甜度,但不宜由純糖製成。日本抹茶,傳統上先進一大口由紅豆製成的果子,或是羊羹之類,以今日觀之,不是佳良茶食。中國茶的茶食,不妨挑自然甜品的幹物,如無花果幹、葡萄幹、桂圓幹,再搭配有些許油分的食品,最好是香榧子,另外核桃、鬆子、腰果也很好。酪幹也宜,山楂片這款微酸之物,亦可備一些。

吃茶食,不可太多,否則將品茶的清韻弄偏了。也正因茶食之搭配,可以探知茶之飲量一次亦不宜太多。

然而多少才算是多?

十幾杯便算多了。

通常坐在一個茶師前,兩小時中換了三款茶,舉例言,如岩茶、普洱與台灣的高山烏龍,每種皆喝個五杯,看似不多,但再往下灌入喉腹,最後不大會是舒服的結果。故而最好的方法,是隻喝前三杯,算是品味,接著喝白開水相陪,如此也不至失禮。

六、茶室之設計將成為顯學——富而好禮之士,開始喜歡上喝茶了,這種趨勢,帶動了家中空間步入清雅化。

茶室最忌奢華。你愈是富裕,愈要在茶室的陳設上追求簡樸,甚至空寂。茶室隻是通稱,裏頭不僅可以燒水喝茶,更可以享受美感與追求靈性。除了茶桌與桌上壺碗,桌旁的爐與爐上燒水的鐵壺,其他與茶水不相幹的器物有時候更重要。像牆上掛的古琴,地上的炭盆,書架上躺著的幾本線裝書或書畫冊頁,櫥櫃中的瓶罐碗碟,牆角的圍棋棋幾,窗旁的花器,地板上成捆的木炭,太多太多的可能,然不可淩亂堆疊。

要之,是主人心靈的寧靜歸宿,亦是偶爾招待良友雅士、墨客騷人的好場所。

如今大夥皆住進了小區的高樓大廈,竹籬茅舍的意境,委實隻能遐想。故而在水泥大樓中設計一間雅室,竹木間插搭配,使不過大,亦不過亮,人在其中,神閑氣定,這絕對是日後的流行趨勢,亦是建築師馬上要麵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