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4年前,在非洲修鐵路的中國人(1 / 3)

44年前,在非洲修鐵路的中國人

往事

作者:劉小童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支持第三世界兄弟國家,援建了坦讚鐵路,這是中國當時最大的援外項目,幾萬中國人在遙遠的非洲度過了幾年難忘的歲月。

幾乎在國內所有相關報道中,東起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讚比亞中部的卡皮裏姆波希、全長1860.5公裏的坦讚鐵路都得到讚美之聲。

這條由中國政府於1970年10月承建、並於1976年7月全線完工的貫通東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幹線,不僅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之一,更因沿線地形複雜、線路需跨越裂穀帶而聞名於世。

援建坦讚鐵路,從最初的勘探到最後竣工,整整花了十年,實際造價也一增再增。中國為此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64名中國員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那段時間也正是中國經濟極其困難的時期,中國人民為修築這條鐵路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

時光流逝,在70年代“閉關鎖國”時期走出國門的中國工人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和思想到異國他鄉、又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對於這些,國內媒體一直鮮見報道。

記者在成都有幸遇到了當年曾參加援建坦讚鐵路的部分中國員工,他們是鐵道部原中鐵二局機械廠廠長唐玉海、政工幹部陳述煥、汽車司機季永林、機修工劉德貴、張宗榮,聽他們回憶起那一幕幕往事。

幸福的“學習班”

從1949年開始,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對象基本上是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國家。“文革”時,東歐變“修”,幾個社會主義兄弟也隻剩歐洲的“一盞明燈”阿爾巴尼亞,亞洲隻有朝鮮加越南。

采訪時,季永林告訴記者,那時,別說去非洲,如果成都街頭出現一位麵孔和膚色迥異的人,立即會引起大家圍觀。

正是在這樣的特定環境下,走出國門,去非洲援建坦讚鐵路,對於參加者來說是一件重之又重的“政治任務”。季永林告訴記者,當年參加援建坦讚鐵路,首先要“根紅苗正”,中鐵二局機械廠青年員工多,家庭出身多為沒有“曆史問題”,申請的多,被批準的也多。

申請被批準後,接下來要組隊到北京“學習”。地點是鐵道部旁的一個叫“北蜂窩”的地方。記者采訪的上述五人並不是同一批,所以進入“學習班”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但學習內容是一樣的——“毛澤東思想”、國際主義”、“共產主義風格”,間或插講有關“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等相關內容。

接受采訪的幾位師傅告訴記者,那時的人思想極為單純,上級怎麼說就怎麼做。陳述煥拿給記者一本當年的政工日記,記者看到了他工工整整寫著這樣的詩句:“主席揮手指航向、遠渡重洋來坦讚。雄文四卷隨身帶、主席教導記心上。胸懷朝陽幹革命、重返(注:這是陳第二次赴坦)坦讚鬥誌昂。早日修通友誼路、徹底埋葬帝修反。”

陳述煥說這是當年大家普遍的心態,隻是因自己是政工幹部而寫在本子上而已。正是帶著這樣的思想,所以在學習時,大家都極其認真。劉德貴則插話說,學習熱情高漲,除了思想一致外,每位出國人員都有400元的服裝費。劉德貴當時是三級工,每月工資42元。他告訴記者,當領到相當於幾乎一年工資的服裝費時,他做夢都不相信是真的,身邊有人悄悄想少做兩件衣服,然後把錢積攢起來,但隨後大家發現這種想法不可能實現,發下來的錢最後又都統一交到製作成衣的服裝店。每人滌卡和的確良成衣各一套,外加襯衣大衣若幹,外加帆布箱和帆布包各一個。

除了服裝費帶來的驚喜,大家剛到北京第一天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竟然有饃吃,這還不算,還有白飯。晚餐時,一道紅燒肉上來,讓所有人都興奮得睡不著覺,而且在整個學習班期間,隔三差五就有肉吃,最後學習班結束了,大家都戀戀不舍,希望能再多學習幾天。

據記者了解,70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地區,也還是存在吃不飽飯現象的。穿的就更糟了,補丁摞補丁根本就不算什麼,連城裏很多小娃都是衣不蔽體。更不用說農村了。

采訪中,老人們都說,那時是出了政治問題才“辦班”,沒想到在北京的“辦班”竟是如此讓人歡樂,很多人私下裏就說,真希望這樣的“班”,能永遠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