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三皇五帝到如今,一個朝代走向衰亡,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大明朝走到現如今的惡劣局麵,是從朱棣篡位之後就已經注定。
朱棣要興兵篡位,總要給自己找一個篡位的借口。
徹底廢除建文帝朱允炆的“利民七十二條”,就是朱棣的傑作。
其實,利民七十二條,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讓當時的皇太孫朱允炆主持做的,並且同意了把朝廷主要注意力轉向民生建設的大變革。
太祖皇帝朱元璋馬背上取天下之後,逐步平定了國內的局麵,所以開始把目光轉向國內民生問題。
因為到了晚年之後,他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曆,徹底明悟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如果不把最底層的老百姓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王朝就肯定要被推翻。
正因為如此,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性格仁厚的朱允炆,而不是性情暴虐的朱棣。
朱棣的罪狀很多,但是給大明朝埋下的禍根,最主要的有三條。
第一,“不準更改祖宗成法。”
因為他給朱允炆定的罪名是“重奸佞,更改祖宗成法。”所以,不能更改祖宗成法就成為朱棣行為方針。
也就是說,永遠都不許提建文帝朱允炆的“利民七十二條”,對內對外都一律采取武力鎮壓。
太祖皇帝朱元璋是開國之君,他的一生之中都是征戰廝殺出來的,為了徹底擊敗敵人,采取的管理措施當然嚴酷。
現在朱棣給子孫留下一條“不準更改祖宗成法”的遺命,簡直就是倒行逆施。
第二,“兵將分製。”
武將不治軍,就是從朱棣開始的。
兵將分製,就是武將不能接觸軍隊,更不準插手軍隊。發生戰事以後,由皇帝派人掛將軍印帶兵出征。
也就是說,在皇帝點將之前,誰也不會知道自己會被派到什麼地方,也不知道自己到時候會統帥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大明朝的將軍都不知道自己的部隊最擅長的是什麼,具體能夠幹什麼,更不知道敵人的特長是什麼。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朱棣的遺命,再一次倒行逆施。
第三,“以文抑武。”
朱棣之後的曆代皇帝用文官統帥軍隊,這是因為朱棣有遺命。
用文人指揮軍隊,還不算最大的罪狀。
由此產生的後果,才是大明朝走向衰亡的最大根源:文官集團的誕生。
書生無用,文官禍國。
這是從英宗皇帝朱祁鎮嘉靖年間開始的。
因為武將根本不了解自己的部隊,所以每戰必敗。
不僅打不贏敵人的正規軍,也打不贏土匪、海盜。
於是,書生禍國殃民的弊端終於顯露出來了。
夏言,正德年間進士。
既然能夠考中進士,當然有才了。
因為他能夠從戰國時期開始說起,曆史上那些有為之君,都是從修築長城開始的。
所以,夏言的一份奏折就得到了嘉靖皇帝朱祁鎮的“大為賞識”。
這份奏折就兩條:“北方重修長城,南方嚴厲禁海。”
閉關鎖國,這個名詞就是夏言首創,然後流傳下來的。
這兩條都是勞民喪財,導致大明朝國力日衰,任人欺淩的根源。
對於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熊儲熊大殺手,那是根本不了解的。
之所以現在了解了,就是因為無賴軍師萬練、中軍大營統領黃妍瑩,他們要拚命說一通。
兩個人都在說,熊儲不知道都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