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曾經在這裏設置了三宣六慰,管轄這些地方。
三宣指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麓川平緬司)。
宣撫司設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僉事一人,正六品。
六慰指車裏軍民宣慰使司、緬甸(阿瓦)軍民宣慰使司、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老撾軍民宣慰使司。
宣慰使司設宣慰一人,從三品;周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從四品;僉事一人,正五品。宣慰使、宣撫使管轄司內軍民之政,
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緬甸東籲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至嘉靖末年(一五六六年),緬甸吞並了八百、老撾和車裏三個宣慰司。
萬曆四十八年(一六二零年)初,東籲王朝又攻占了木邦、蠻莫、隴川、孟養等司,“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緬甸手中。
鎮康禦夷直隸州因鎮康河得名,西漢屬於哀牢國,名字叫石賧。東漢永平十二年,隸屬永昌郡。
永樂七年設置鎮康禦夷直隸州,名譽上屬雲南布政使司管轄,實際上屬於當地嶽氏家族的領地,現任頭人叫嶽鷹。
西路軍主將黃妍瑩和副將霍連山兵分兩路,指導思想很明確,第一步就是要拿下麓川平緬司(今瑞麗縣),打開進入緬甸的通道。
其中,霍連山率領楊虎和那力布賴的驍騎營走北線,兵力三千六百人。作戰目標就是趕到章鳳鎮,突然襲擊拿下隴川邦抗山的虎踞關、西邦欠山的天馬關,從北麵進攻麓川平緬司。
黃妍瑩率領主力部隊走南線,滅掉嶽鷹拿下鎮康禦夷州,然後從東麵夾擊麓川平緬司。主要戰術動作,就是奪取章鳳鎮東南芒棒山上的漢龍關,切斷麓川平緬司所部的南下退路。
鎮康禦夷州的頭人嶽鷹,當頭人還不到十年。他的父親叫嶽鳳,十五年前叛而複降。結果嶽鷹一接班,轉眼又叛了。朝廷搞什麼以夷製夷,簡直不知所雲。
在萬曆四十八年(一六二零年),為了呼應東籲王朝的進攻木邦、孟養、孟密三地,嶽鳳迫不及待興兵造反,被雲南布政使的官軍敲打過一次,這就是著名的“嶽鳳之亂”。
朝廷平叛的事情還沒有過去多久,所以嶽鷹對於北麵的朝廷官軍一直小心提防,並沒有絲毫大意。加上這附近都是自己的領地,所以通風報信的人當然很多。
比如說順寧府、雲州那邊發生的事情,很快就被嶽鷹知道了。而且已經有一支三四千人的部隊衝過來,嶽鷹當然更加知道。
現在,作為先頭部隊的阿錯日則和威史俄裏,按照黃妍瑩的命令,早上天還沒亮就帶領蕩寇營出發,長途奔襲鎮康禦夷州。
鎮康一帶是元謀人的繁衍之地,屬於古哀牢國的核心地帶,有兩千多年的聚居造反曆史。
阿錯日則和威史俄裏這兩個莽夫,原來是元謀縣土司吾畢奎的兩員副將,他們對金沙江流域非常熟悉,對於古哀牢國的核心區域根本沒有印象。
加上這兩個家夥不學無術,對於一些外界的事情根本就不關心,當然也就不知道鎮康禦夷州這邊前不久還造反。
最關鍵的是,昨天還兵不血刃拿下了順寧城,認為這裏的南蠻子都不咋地。於是產生了嚴重的輕敵思想,就有些粗心大意。
南汀河是瀾滄江、怒江中下遊的一條深穀間歇性河流,暴雨季節和枯水季節之間的水位,最大落差二十餘丈。軍師萬練選定十一月底發起南征戰役,就是因為這個季節河水小很多。
阿錯日則和威史俄裏的蕩寇營,都是南方部卒,翻山越嶺都是家常便飯,倒沒有什麼不適應。他們從雲州出發,沿著南汀河右岸(西岸)進軍。
一路上時而走山脊,時而走山腰。七個時辰走出六十來裏,可謂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日落前發現一個部落:芒吉。
這是一個河邊部落,人數隻有兩百多,小頭人猛倰沒有反抗,而是趕緊出來迎接天兵天將。
阿錯日則當年在吾畢奎手下就是一方麵的主將,雖然平時比較魯莽,但是對於行軍打仗還是很謹慎。
通過小頭人猛倰的介紹,阿錯日則有親自巡視附近的地理環境,最後決定布置三座大營過夜。
威史俄裏帶領八百騎兵、八百孔明弩車兵,就在芒吉下遊三裏的一個河灣平地安營紮寨。
阿錯日則帶領八百鳥銃兵、一千二百步兵在西北方向的猛楞山半山腰,另外紮下兩座大營。
三座大營之間相距三裏地,從而組成犄角之勢,準備應付突發事件。
這是很標準的紮營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妥,至少阿錯日則和威史俄裏覺得很妥當。
在南方行軍打仗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埋鍋造飯,而是每一個十人隊升起一個火堆。
生起火堆有三個用意:防備夜晚出現毒蛇、猛獸襲擊大營,祛除晚上的寒氣和濕氣,用火灰把楠竹筒埋起來“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