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瞬間惡化,已經由不得熊儲繼續觀望。
崇禎十七年,建文兩百四十六年(一六四四年)十二月九日,熊儲終於答應登基稱帝,國號大明,改次年為興漢元年。定都緬越王府,以桂林府為陪都行在。
左丞相萬練,右丞相苗三冠,兵部尚書彭無影,吏部尚書張毓秀,刑部尚書侯銘德,戶部尚書孫學易,工部尚書孟凡。
以嵐兒為皇後,袁鸝卿為文妃,嚴二娘為明妃,苗若蘭為蘭妃,武藤蘭為麗妃,曼黛莉為珍妃。
熊儲登基稱帝和當初當王爺一樣,同樣沒有祭告天地。
因為他從來不相信什麼老天爺,而且現在局勢岌岌可危,根本不是加官進爵,安享太平的時候。
稱帝的目的是為了戰略大局,主要是做給外人看的,所以熊儲宣布稱帝的唯一文告,就是一篇《討女真檄》:
“朕以幼衝,曾為奴隸,又作殺手。混跡於草莽,藏形於民間。妄解俠之本義,不知此生何之。有二三忠誠勇烈之士,旦夕而進逆耳忠言,朕故知俠之真諦。”
“惟我大明多難,山河破碎,正是忠臣義士甘就斧斤之時。朕乃建文帝後裔,自當挺身臨難,挽狂瀾於既倒,整國祚之將傾。”
“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方今女真番奴毀我長城,摧我社稷,喪我傳承,屠我百姓。罪大及天,罄竹難書,非滅盡不足以靖天下。凡我中原臣民,無論順逆,皆有屠滅番奴,重振漢家天下之重任。”
“至於數典忘宗,靦顏事仇者,皆為大明當滅九族之逆賊,人人得而誅之。今明格賞如左:誅殺範文程、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吳三桂等逆賊一人者,賞萬金,封總兵,領將軍銜。傳檄天下,鹹與知聞。”
熊儲最終決定登基稱帝,並不是他已經想通了所有的問題,而是過去半年時間就沒有一件事情讓他順心,已經到了國事糜爛的程度,屬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崇禎十七年六月,整個河北就李自成一支孤軍與清兵奮戰。雖然大順政權采取了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努力穩定局勢,但沒有任何實際效果。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李自成進入京城以後殺人太少,牛金星大肆啟用了明朝降官降將。大順軍獨鬥滿清精銳騎兵連敗九陣,那些降將紛紛倒戈反叛。因為滿清入關,打的旗號是“誅滅叛逆,為崇禎帝複仇。”
李自成並非不能容人之人,對於當麵忤逆自己的人,他很少追求責任,更不惱羞成怒的殺人。
負責京師城防的襄城伯李國楨,被抓捕後不肯下跪,而是背對著李自成站著。
李自成有些惱怒:“為何不跪?”
李國楨昂然回答:“我乃明朝大臣,沒有向你流寇下跪的道理!”
李自成便威嚇道:“不跪則把你淩遲處死!”
李國楨回嘴怒斥:“隨你的便!”
李自成又威脅道:“不跪就把你全家淩遲處死!”答仍是隨你的便。
當李自成說到不跪將把全城百姓淩遲處死時,李國楨這才跪下,不過仍是反麵而跪,而且口中仍說道:“我是為全城百姓而跪,並不是向你下跪!”
對於這種反複頂撞自己的一個戰俘,李自成也沒有處死他,而是把他暫時關押。
正因為如此,京師文臣武將數千人,為大明朝殉國的不到三十人,反倒是重新當官的有一千多人。
第二個原因,前敵主將劉宗敏部下殘餘四萬三千人,每個人都是腰纏金票,多則數千金,少則二三百金。流民就是流民,現在有錢了就想回家享福,根本不想繼續戰鬥丟了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