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下等福,存上等心
卷首語
作者:陳鳳尤
有這樣一則座右銘:“在高處立,就平處坐,向闊處行;存上等心,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我很欣賞這句話,因為它所表達的處世哲學,不僅是我們生存狀態的樸素寫真,而且也是生活的理性選擇。
所謂享下等福,實際上就是享普通百姓的福,也就是以平常心享平常福。幸福如時間一樣,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隻是我們有時不知道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幸福,提煉幸福,在比較中體驗命運給我們的這份公平施予。樸實的老農,忙碌了一天,荷鋤歸來,嘴裏哼著小曲,有怡然自樂的幸福;城裏人置身舞廳劇院、商廈酒樓,有生活繽紛的幸福;退休後老來無事,種些菜,養隻雞,菜長成了,雞下蛋了,吃著自己的勞動所獲也會感到無比幸福。如果你有那份愛好,寫個稿,繪幅畫,習書法,當文章、書畫見諸報刊,收到一筆稿費,那就感到格外幸福。一對夫妻在金色的落日餘暉下慢慢散步,或坐在藤椅上用可能隻有他們彼此才能聽得懂的話音竊竊私語,這也是幸福。一個人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有一個順心的工作或生活空間,就有一份好的心情,那就是幸福。幸福不是去企盼我們所沒有的東西,而是盡情享受自己現在的擁有。幸福就是自己的一種感覺,是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感受。
享下等福,不是出於無奈,而是一種心境。比爾·蓋茨經常穿的是便裝,李嘉誠最想得到的幸福是“在沒人認出來的情況下,一個人到公園裏去轉轉。”而這恰恰是咱們普通老百姓習以為常的生活。
存上等心,本身就是最大的富有,最好的福分。存上等心,能賦予最平常的幸福以最珍貴的含金量。謝覺哉說過:“人生最大的快樂,是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成果。”鄒韜奮雲:“真正的樂觀主義者是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鬥的人,是戰勝愁慮窮苦的人。”哲人王雨生說:“刻意追求輝煌的人生者,其一生中會有一萬個不如意,而樂於過平常生活的人,其一生中則有一萬個滿足。”真正的幸福在淡泊中,淡泊是什麼,是一種疏於名利,清於物質生活的高尚的情趣,名譽算什麼,金錢算什麼,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隻要不為名利所累,那將是人們一種莫大的福氣。有了這種淡泊的心態,你就會感到大地是那麼可親,太陽是那麼溫暖,社會是那麼和諧,就會時時處處感到生活在幸福之中。
真正的幸福在知足中,人能做到知足,很重要的是擺正位置。芸芸眾生,想想自己隻不過是恒河中的一粒細沙而已。活得現實些,簡約些,保持本色,本分地活著。有句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上就會心理失衡,比下就會感到滿足。別人騎馬我騎驢,回頭一看,身邊還有挑腳漢,心理便平衡。經驗告訴我們,處世立身,隻有存上等心,享下等福,德比於上,物比於下,才能永葆幸福。
認真想想,我們不過都是普通人,因為普通,就沒有必要滿臉的聖人氣象,世界有我們很美麗,沒有我們照樣燦爛。因為普通,也沒有必要夾著尾巴做人,那樣活得多別扭。生活畢竟不是演戲,無須用太多的脂粉去塗抹自己,更無須戴上麵具去逢場作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活得樸素自然也就活得坦坦蕩蕩,一派天然,這多舒心,這多幸福。
(作者單位:重慶萬州區袁家屯1號聖士豪庭B棟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