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一個夏日,在洛陽東市刑場上,一代名士嵇康正在彈那首曠世未有的《廣陵散》。一曲終了,嵇康從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陽,不無遺憾地歎道:“《廣陵散》於今絕矣!”
《魏氏春秋》說嵇康“學不師授,博洽多聞”。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怡悅山林,追求恬靜閑適和超然自在的生活。他的詩氣峻辭清,深刻犀利。他還精通音律,是當時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和演奏家。
嵇康蔑視官場不屑權貴,遠離官場跑到城郊去打鐵。就在嵇康打鐵打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司馬昭的寵兒鍾會突然來訪。嵇康懶得理他,連頭都沒抬。鍾會尷尬了一會兒動身要走,嵇康問話了,很幽默:“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得也很機巧:“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耿耿於懷,從此忌恨在心
嵇康玄學思想的核心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馬昭和被統治者當做幌子的虛偽的禮教。嵇康的社會理想是“不以天下私親,寧濟四海蒸民”。他向往唐虞社會及其之前的公天下,這就把唐虞之後“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罪惡統治都否定了。《晉書》記載:“山濤將去選官,舉康自代康乃懷濤書告絕。”山濤為人敦厚,他推薦嵇康做官本是一番好意,卻惹得嵇康怒不可遏。嵇康一篇《與山濤絕交書》寫得十分痛苦。結果惹惱了權貴,埋下了禍根。
無獨有偶,嵇康有個朋友叫呂安,其妻十分漂亮,被他的哥哥呂巽奸汙了。呂巽做賊心虛,反汙呂安不孝告到司馬昭那裏。司馬昭標榜以“孝”治天下,不孝可以定死罪,呂巽這樣做是將親弟送上斷頭台,簡直禽獸不如。嵇康怎麼也想不到朋友圈子裏冒出這麼一個陰險的無賴,當即宣布與呂巽絕交,絕交書每個字都氣得發抖。嵇康拍案而起為呂安出庭作證。他走進的是一個等他等了很久的卑鄙的陷阱。嵇康為朋友抱不平被打入死牢,罪名是“不孝者的同黨”。
嵇康入獄後,人們奔走呼號競相營救。司馬昭怎麼也想不明白,已是死囚的嵇康怎麼還有心思在獄中寫詩?更想不通還有那麼多人無意於他的官場卻很樂意陪嵇康蹲牢房。司馬昭有點心慌有點猶豫,還有點酸溜溜的嫉妒。就在這時,小人鍾會報複的機會來了,在司馬昭前煽動說:“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容。宜除之,以淳風俗。”
據《晉書》記載,行刑那天,有三千太學生聚集刑場為嵇康請願,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正因太學生們請願,促使司馬昭決意處死嵇康。麵對死亡,嵇康泰然自若,一曲《廣陵散》成千古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