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近期出現了一係列高估中國地位和國際抱負的說法。美國曆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發明了“中美國”一詞,而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則提議創建美中兩國集團(G2)。國內也有人認為,在對外政策上,中國沒必要繼續走“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相結合”的道路。而事實上,現在談“中美共治世界”為時過早。回顧曆史,美國的崛起也離不開“韜光養晦”。
與霸主英國保持好關係
美國建國之初,國父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指出,美國不應陷入歐洲大國的權力之爭。對此,美國政治精英存在高度共識。但是,對於如何處理與當時霸主英國的關係,曾發生過激烈爭論。第一任財長漢密爾頓認為,當時美國與英國相比仍然弱小,是“一個偉大帝國的胚胎”,但英國是崛起中的美國的天然夥伴。美國應該等待時機,忍受倫敦有時出現的專橫行為,積累國家財富和力量,逐步達到顯赫的地位。在1787年的製憲會議上,漢密爾頓建議,第一步是創建“一個偉大的美國製度”,最終的目標是與英國平起平坐,甚至超過英國。傑斐遜等人深深懷疑任何對英國表示順從的主張,擔心與英國的密切關係將從長遠上威脅到美國。
最終,漢密爾頓的觀點占據上風,與英國保持良好關係,為美國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等待時機超過英國,成為美國長期的國策。後來,美國曾與英國發生過一次戰爭和多次衝突,也沒有改變這一國策。
接受英國的最後通牒新生的、相對弱小的美國的核心利益,莫過於獨立、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美國不惜以戰爭手段捍衛這些利益。
1812~1814年,美國以華盛頓的政府官邸被英軍焚毀為代價,在對英戰爭中挫敗了英國對美國北方領土
的野心,鞏固了獨立地位。
1861年,南方奴隸主集團控製的11個州宣布脫離美國,另組“邦聯”。
此時,希望美國永久分裂的英國連續向美國挑釁:宣布“中立”,承認了“南部同盟”為交戰一方;英國外相羅素接見南方政府特使;允許利物浦等地的船廠為南方建造“民用船隻”290多艘,這些船隻在英屬加勒比群島裝上大炮,升起南部同盟旗幟,編入南部同盟海軍,嚴重威脅美國航運。
美國海軍拘捕了乘坐英國郵輪赴歐的南部同盟特使時,英國要求美國在7天之內放人並公開道歉,英軍開始向加拿大調動,進行武力威脅。美國林肯政府分清主次,認為必須優先實現三個目標:阻止英國正式承認南方叛亂政權、防止英國的武裝幹涉、製止英國繼續為叛軍建造艦船。因此,美國接受了英國的最後通牒,但先後迫使英國承諾不再接見南方代表和不再為南方造船,為最終平定叛亂營造了較好的國際環境。
美國巧妙利用英國的弱點
眾所周知,英國19世紀時在西半球的利益,遠多於其他歐洲國家。因此,美國崛起對英國的衝擊也就最大。
19世紀後期的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和遍布世界的殖民地,但是也存在三大明顯弱點。首先是陸軍的規模比較小,陸軍人數一直低於俄、法、德,這使得英國沒有把握在北美大陸戰勝美國,因為美國在遭受入侵時可以在本土立即大規模征兵。此前的交戰經曆,已經使英國認識到,僅僅依靠海軍優勢無法馴服美國,反而不得不一次次向美國讓步。其次,英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遍布世界各地,分散了英國的力量。第三,英國與其他大國都存在尖銳矛盾:與法國爭奪非洲;與俄國爭奪土耳其海峽、中亞、東亞;新興的德國開始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特別是19世紀90年代以後德國海軍的迅速擴張,迫使英國逐漸把原先駐紮在海外的主力艦隊撤回北海。
英國的這些弱點都被美國利用,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1895年,美國支持下的委內瑞拉和英屬圭亞那發生邊境衝突。當時,英國內閣正忙得焦頭爛額:與德國在南部非洲發生衝突,法國在赤道非洲進行軍事遠征,俄國在中亞向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