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是前往鬆林赴會了。
說是赴會,其實陳雲空心裏比誰都明白,這就是一場鴻門宴,如果掉以輕心的話,那必然是有去無回的。
再牛逼的人,如果沒點心機還敢在江湖上混,死絕對是早晚的事。
這是陳雲空今天第二次前往龍虎山了,看了一下手表,此刻是上午十點左右,距離約定的午時,尚有一段時間。
而且,梁伴冕隻是約定了午時,卻並沒有具體的說是什麼時間,陳雲空早一點去,也不至於弱了氣勢。
當初梁伴冕約定這個時間的時候,陳雲空還並沒有覺得什麼,現在仔細一琢磨起來,卻發現還是有含義的。
我們平常看的很多古裝宮廷電視劇裏,每當有人要被斬頭的時候,監斬官選定的時間一般都是午時三刻,這在道家理論中,也是有著一定的說法。
我們知道,午時三刻,正是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麵上陰影最短的時候,修道之人認為,此時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為濃盛的時候。
而相對來說,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之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一日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製鬼魂不敢出現。
這就是古人習慣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梁伴冕約定在午時見麵,意思其實很明顯,就是要盡最大的全力,將陳雲空斬殺於午時三刻。
可是他卻忘了,他隻說了午時,卻沒有說是初午時,還是正午時。
因為古人口中的午時,並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段指的是上午十一點到下午十三點之間,所謂的初午時三刻,指的是十一點四十五分,而正午時三刻,則是對應的十二點四十五。
而古人行刑斬頭的時候,一般是以初午時為準,也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錯過了這個時間,就不吉利了,往往就會延遲一天再斬。
也就是說,如果陳雲空刻意的將約定的午時理解為正午時,甚至是正午時之後的後午時,那麼梁伴冕等人就會錯失最好的殺人時間,這對梁伴冕的陣營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有人要說了,簡簡單單的一個時間差而已,有那麼重要麼?陳雲空此次前往是必死的,要麼早點死,要麼晚點死,有這麼多說法嘛?
其實不然。或許對於平頭百姓而言,初午時和正午時是無關緊要的,但是別忘了,梁伴冕那一陣營裏的人,全都不是正常人,而是一群全部以修真為人生追求的道士。
哪個道士不迷信?所以對於他們而言,恰恰相反,吉時和良日正是他們心中最為在乎的。
尤其是這次的圍剿,在很多人心中這並不是一次簡單的圍剿,而是一場冠以圍剿的為名的除魔行動,就跟千年前無數大能圍剿赤水族一樣,是極為重大,甚至能夠載入修真史冊的大事!
所以,吉時十分重要。
而倘若陳雲空並沒有在初午時之前趕到,或者說趕到了,對方並沒有在初午時之前將他斬殺,那麼一切的安排都成了枉然,隻能在一頓叫囂之中,眼巴巴的看著陳雲空離開。
這個道理,陳雲空此時也是明白的。
是故,當他想通這個道理之後,臉上頓時露出滿意的笑容,不再繼續往前走,而是轉身,又退了回去。
就算那些道士今天不再顧忌是否吉時,打壓一下對方的士氣也是很不錯的。
而在雙方交戰的時候,等待,往往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有的時候一分鍾往往會誤以為已經過了一個時辰,而等得時間如果太長,則會心生疲憊之感。
這就是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有的時候,僅僅依靠蠻力不一定能解決事情的,尤其是在明知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計謀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陳雲空依舊一臉的淡然,並未表現出過多的喜怒,此時的心態十分重要,一方麵要打壓對方的士氣,另一方麵,也要盡全力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到最好。
洪二一直跟在陳雲空身後,眼看著陳雲空轉身又回到房間,並沒有說什麼,而是獨自一人,率先前往鬆林。
而就在陳雲空走進房間後不久,李陽也回來了。
李陽之前一直在尋找陳雲空的蹤跡,再加上他本來就是一介凡人,根本沒有機會知道那麼多,要不是在龍虎山下尋找陳雲空的時候偶然聽到幾個道士說什麼滅雲大會,他都不知道出了這麼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