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雄峙於山東中部,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裏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麵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被譽為“五嶽之首”。泰山綿亙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裏,南北寬約50公裏。主峰玉皇峰,在泰安市城區北,東經117°6′,北緯36°16′。貫穿山東中部,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
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山腳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隻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春季風沙較大。泰山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夏秋之際,雲雨變幻,群峰如黛,林茂泉飛,氣象萬千。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縱橫,水資源較為豐富,總儲量達30.4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億立方米,地表水15.4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億立方米。
泰山河溪以玉皇頂為分水嶺。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黃河,東麵的石汶河、馮家莊河、南麵的梳洗河、西溪,西麵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由於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蝕力強,河道受斷層控製,因而多跌水、瀑布,穀底基岩被流水侵蝕多呈穴狀,積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觀。泰山的瀑布主要有黑龍潭瀑布、三潭迭瀑和雲步橋瀑布。
泰山因裂隙構造發育,所以裂隙泉分布極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有名的泉水數十處,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龍泉、黃花泉、玉女池等。泉水甘冽,無色透明,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係優質礦泉水,被譽為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之一。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統和奧陶係石灰岩岩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泉水汩汩,星羅棋布。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岩溶水向北潛流,並紛紛湧露,使古城濟南成為“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泉城。
泰山屬於華北植物區係,由於受黃海、渤海的影響,雨量豐富,是幹、濕交替的過渡帶。
泰山植物生長繁茂,有高等植物174科645屬1412種;低等植物446種;共有維管束植物1136種,隸屬133科,550屬,其中野生植物814種,栽培植物322種。泰山植被分森林、灌叢、灌從草甸、草甸等類型,森林覆蓋率為80%以上。。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
泰山迎客鬆泰山的古樹名木,源於自然,曆史悠久,據《史記》載:“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現有34個樹種,計萬餘株。他們與泰山曆史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是古老文明的象征,其中著名的有漢柏淩寒、掛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歲、六朝遺相、一品大夫、五大夫鬆、望人鬆、宋朝銀杏、百年紫藤等,每一株都是曆史的見證,曆經風霜,成為珍貴的遺產。
泰山植被豐富,樹木鬱蔥,水源充足,地勢複雜,為各類動物的覓食、棲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泰山動物主要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動物地理區的代表性類群,並且多為華北地區可見種。
據調查,泰山現有哺乳類的動物11科20屬25種;鳥類共有34科88屬154種1亞種;爬行類57科7屬12種;兩棲類3科3屬6種;魚類共有45種,隸屬鯉科、鰍科、鯰科、銀魚科等12科。陸生無椎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較廣。陸生節肢動物也很多,包括蛛形綱、昆蟲綱、多足綱等。昆蟲種類已鑒定的約900餘種。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駢雅訓篆.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國時,由於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嶽”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
泰山南天門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淩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公裏,盤臥426平方公裏,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曆史背景。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漢族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而且曆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使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