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林木(五)(3 / 3)

園內既有地造天成的自然景觀,又有人工培育的奇花異卉和園林建築。遊園的客人既可觀賞古樸的自然景色,又可鑒賞具有濃鬱民族特點的人文景觀。

進入曼聽公園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紀念周恩來總理身著傣裝,左手端水缽,右手持橄欖枝參加潑水全身銅像。銅像左邊是泰王國公主種下的兩株象征中泰友誼的菩提樹。

公園裏還修建了聖潔的曼飛龍筍塔、西雙版納瓦八潔總佛寺和精美的景真八角亭模擬造型以及四角亭、六角亭和傣族薩拉亭等設施。公園旁是曼聽傣族村寨,這些共同形成了公園、村寨和佛寺三位一體的遊樂點。

踏入公園,你便會油然產生回歸自然之感,深切感受天然與人工巧妙的結合,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春歡公園

是景洪城區曆史最悠久的公園,位於瀾滄江與流沙河交彙處的曼聽寨邊,原稱“曼聽公園”,占地20公頃。“春歡”是傣語,意為“靈魂之園”,是西雙版納曆史上的宮廷花園舊址。

該園占地麵積350畝,是一個天然森林公園。公園內有幹欄式佛寺、涼亭和花果園。園內綠樹成蔭,清涼宜人。春歡公園旁邊是曼聽寨和曼聽佛寺,共同形成了公園、村寨和佛寺三位一體的遊樂點。園內景觀有天然鐵刀木林景、周恩來總理參加西雙版納各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銅像、名塔集景、孔雀園、傣族佛寺、旅遊紀念品選購長廊以及潑水、品嚐民族食品場所等。

園內古老的黑心樹林,有仿建的筍塔、八角亭,遠屹立著3.2米高的周總理銅像;佛協和“佛寺瓦、姐”也在此。公園草木青翠,果樹成林,園內還仿造有曼聽飛龍塔及景真八角塔,建有各式休息亭,公園右側是800年前修建的古護城河。

景真八角亭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猛海縣城西十四公裏的景真山(為古傣人國都,稱“晉真”),建有一座塔形巨亭,所以人們也叫它猛景佛塔。它就是八角亭。木結構的塔形亭,其構造形製實屬中外罕見。亭由五個部分構成,即座、身、簷、麵、頂,總高15.42米,寬8.6米,基座高2.5米,磚砌的亞字形須彌座造型十分奇特。全亭周圍分八個大麵,三十一個小麵,三十二個棱角。四方開門,每門上兩幅雕龍。亭身十層懸山式口簷由十二根長十米的大梁支撐,上麵複蓋著金黃色琉璃細瓦,呈魚鱗狀,自下至頂漸次縮小,最後聚中在一個金屬圓盤下。每重亭簷脊上都飾有小金塔、禽獸形及火焰形琉璃。亭基、亭身外麵抹了淺紅色泥皮,同時鑲了種種顏色的玻璃,金銀粉繪印的各種花卉、動物、人物圖案,看上去金光奪目,五彩繽紛。亭頂為木結構,呈錐形,上麵豎一根刹杆,四麵嵌的金屬薄片有網狀哨眼,風一吹能發西雙版納姐勒大金塔出美妙的哨音。看上去光豔如千瓣蓮花怒放,聽上去,哨音如仙音嫋嫋而來。

八角亭始建於傣曆一千零六十三年(公元1701年),二三百年裏經過三次大規模維修。據說,亭的整體形狀是信奉佛教的傣族人仿照佛祖釋迦牟尼的帽子式樣建造的。又有傳說,它是景真山下龍王顯聖,委派八條青龍抬了龍宮之寶“水上八角亭”移放到山上的。

其實,更為可信也頗感人的倒是另一個傳說。

清朝初年,有一位愛遊曆的“賀猛緬寧”(傣語:內地漢人)來到景真,他為此處的豔麗風光所陶醉,想造一個紀念性建築,得到當地傣族居民讚同,他彙集能工巧匠,設計、繪圖、備料,建造了這座奇絕可人的亭。又說,基座剛建好,那位漢人得信,家中有急事需要他立即返回。他回了家,心裏惦記著八角亭,就委派了一位傣族朋友來景真,繼續完成建亭工程。竣工時,他不能親到,就命仆人捎來一塊地毯。地毯放置到亭中間地上,尺寸形狀嚴絲合縫。

姐勒大金塔

距瑞麗東北5公裏,是瑞麗最古老的佛教建築、佛事活動場所和旅遊景點,其規模不亞於允燕塔、以及西雙版納的曼飛龍塔。始建於17世紀,由17座塔組成的群塔,塔身貼滿金磚,四周環繞著16座小塔,塔身均塗金粉,金碧輝煌,雄偉壯麗。

此塔是東南亞的著名佛塔之一,旁有佛寺供奉。聽說每年的潑水節,都要舉行3天隆重的佛會,十分熱鬧。

六、誘人向往的九寨溝

風景秀麗的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紮鎮境內,是第4季冰川、板塊運動、岩溶地貌鈣化灘流等互相作用而成。是白水溝上遊白河的支溝,以有9個藏族村寨(又稱何藥九寨)而得名。九寨溝海拔在2000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溝內分布108個湖泊,有“童話世界”之譽;九寨溝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九寨溝風景區是四川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九寨溝旅遊也是國內最熱的旅遊線路之一,每天吸引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九寨溝風景區被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一群偶爾闖入的伐木工人發現了這片仙境,由於驚歎於自然環境的美妙而沒有舍得砍伐這片原始森林,後來經過逐漸開發建設形成了現在的九寨溝旅遊景區。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可謂“秀外慧中”,因此也獲得了眾多人的向往。

追溯曆史九寨溝縣原名南坪縣,古稱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屬氐羌。經考古調查,除草地、永和鄉之外,其他鄉鎮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可將九寨溝縣曆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大禹時屬梁州的西北境,西漢王朝建立後,在四川北部設廣漢郡,下屬十三縣,其中的甸氐道就是今天的九寨溝縣境內,甸氐道設置是九寨溝縣有史可考的最早行政管理機構,充分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九寨溝縣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就已納入到漢王朝的版圖。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吐穀渾可汗之子、龍涸王莫昌率眾歸附北周,北周以其地為扶州(今鬆潘黃龍鄉),置扶州總管府,公元587年(隋文帝開皇七年)廢鄧州,改置扶州,將扶州由鬆潘黃龍鄉遷至今九寨溝縣安樂鄉下安樂村(舊稱水扶州),由隋曆唐至元、明,皆為扶州,城垣毀於清初“帕納皇帝”之亂,雍正三年,清政府決定設立鬆潘廳南坪營,因扶州城毀壞,於是另選城址於扶州之南、西山之麓的南坪壩,至雍正七年築成,自此,“南坪”之稱見諸史端。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53單獨建縣,1998年更名為“九寨溝縣”。

20世紀60年代以前九寨溝內隻有驪道及各山間小道,藏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很少與外界交往,因而九寨溝一直不為人知。

1966年大隊人馬開進九寨溝,開始砍伐森林,九寨風光麵臨毀滅的危險。

九寨溝1975年農牧漁業部一個工作組對九寨溝進行了綜合考察,得出了“九寨溝不僅蘊藏了豐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優美景區”的結論。同年,中國林科院院長、著名林學家吳中倫教授對九寨溝進行了較為全麵的考察,隨後上書四川省政府及省林業廳,要求很好地保護這奇美的自然景色。省林業廳立即發文指出:“九寨溝則查窪、日則沿溝200米以外才準予砍伐。”這是林業部門保護九寨溝的最早的一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