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
丞相祠堂也是為紀念諸葛亮而修建的,與大公堂相距百米,麵積1400平方米。坐東朝西,平麵按“回”字形布局,有屋52間,由門廳、中庭、廡廊、鍾鼓樓和享堂組成,古樸渾厚,氣勢非凡。
祠堂雕梁畫棟,門窗欄杆等部件均雕刻精細,美不勝收。中庭是祠堂最精彩的部分,中間四根合抱大柱,選用上好的鬆、柏、桐、椿四種木料製成,取“鬆柏同春”之意,祈求家族世代興旺。中庭兩邊廡廊各七間,塑諸葛後裔中的傑出人士,用來激勵諸葛子孫們奮發向上,成就一番事業。從廡廊拾級而上,兩旁分列鍾、鼓二樓。
祠堂最後是享堂,中塑諸葛亮像,高2米餘,兩側分侍諸葛瞻、諸葛尚及關興、張苞像,氣韻生動,呼之欲出。
除了上述二堂,諸葛鎮內還保存著許多明清古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仿佛如顆顆璨燦的珍珠,散落於鎮中的每個角落。像這樣布局奇、規模大、年代早、數量多、種類繁、建築精、保存好的古民居群落,不僅在江南,就是中國也不多見,具有極高的曆史和科研價值。
鍾池
鍾池位於諸葛村的中心,在大公堂正前麵,麵積0.24公頃,它的邊上是一塊與它逆對稱麵積的陸地,村民用以曬場之用。易經上說“東南為陽、西北為陰”再加上“天圓地方”之說,空地和鍾池正呈陰陽太極圖形。陸地靠北和鍾池靠南各有一顆水井,正是太極中的魚眼。鍾池的南岸是一個陡坡,順著陡坡而建的幾幢大房子從北岸望去一幢比一幢高,加上前麵貼水一溜小平房,跌宕起伏,輪廓線大起大落,景象峭拔而優美。鍾池四周伸展出八條小巷,特點各個不同,形成了坎、艮、震、巽、離、坤、兌、乾八個部位。大公堂就在它的坎宮部位,從它的正門邊上東而去的一條十分幽深,一層層的台階上坡,左側是綠蔭如蓋的園子,的一右側是一排排住宅的後牆,這條巷是通往村中十八廳堂之一的積慶堂的。鍾池東麵條巷子很平直,100米長。八條小巷似通卻閉,似連卻斷,虛虛實實,猶如一張蜘蛛網,又宛如一座迷宮。
天一堂
從明代起,諸葛村的高隆諸葛氏家族遵從“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祖訓,在大江南北和中南亞地區開設了三百多家藥店,如今諸葛村四代以上的中藥世家就有十四家。
據光緒《蘭溪縣誌》載,一向發達的蘭溪中藥業,有三分之二是諸葛族人經營的。蘭溪修誌館館長祝諫在《高隆諸葛氏宗譜?序》中說:“吾蘭藥業以鏸西為著名,而鏸西藥業又以諸葛為獨占,以餘聞之,有清中葉蘇州之‘文成’、鹹、同間揚州之‘實裕’,俱有聲於時,除杭州胡氏‘慶餘’、葉氏‘種德’外,當屈一指。諸葛氏設‘祥源莊’於滬上,南則廣州、香港,北則津沽、牛莊,運輸貿易半中國。如蘭而倫,‘天一’藥肆,馳名浙東,曆百餘年而生理勿衰……。”天一堂創建於清同治年間,距今140多年,創始人諸葛棠齋是諸葛亮47代後裔。他生於清道光甲辰年,原是儒士,國學生,欽加五品銜。後棄儒辭官經商,致力於藥業經營。棠齋先生精於鑒別藥材,善於經營管理,習藥經商恪守“道地藥材”、“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以“敬業”、“為民”為辦店宗旨,十分重視本店聲譽與商業道德。如“天一堂”精製的全鹿丸,“天一堂”監製的“諸葛行軍散”、“臥龍丹”皆按古方配料精製而成,療效顯著,為家藏必備良藥。
諸葛棠齋也成為當時浙江藥業界的佼佼者。《諸葛氏宗譜》這樣記載他的“吾鄉商宗,聲華並茂……”。
農坊館
諸葛村的文化,是融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和市井文化為一體的村落文化。在這裏,您可以親身感受諸葛亮曆代後裔寧靜淡泊的村居生活和積極進取的民俗風情。紡紗、織布是諸葛村婦女———從小姑娘至老奶奶都必須從事的勞動任務之一。諸葛村的農坊館裏麵有作板、古老的織布機、碾坊、碾盤、油坊、炒鍋、小手磨等等!
作板
用這根細長的竹杆卷取彈鬆的棉花,然後用搓板搓緊,做成一根“棉卷”,就像紡紗廠裏粗紡工序一樣。棉卷經過紡車的紡撚,成為棉紗。這是一門很有講究的手藝,要求雙手並用,用力勻稱,棉紗粗細勻稱,鬆緊勻稱,否則織出來布就很難看。
碾坊
是用來碾米的它和碾盤,碾子,碾槽,這叫碾拖,碾鬥,構成了一部聯動的機器,用牛來拖動。把整蘿的稻穀倒在碾鬥裏,牛一拉動,碾子就跟著轉,打開碾鬥開關,稻穀就自動撒在碾盤上了;經過碾軋稻穀就成米和糠,通過碾槽,用籮筐收集起來,倒回到碾鬥時,再碾一遍。如要吃糙米,碾兩遍;如想吃精米,則碾三遍。碾好的穀糠連米一道在碾床裏過篩,先過米篩,再過糠篩,剩下的放到風車裏過風,把所剩下的米糠風幹淨,就成大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