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光大烏龍指事件反思(1 / 1)

光大烏龍指事件反思

觀察

作者:童第軼

主力利用製度漏洞,在A股市場製造恐慌,在期指市場翻雲覆雨,獲取暴利,而廣大散戶卻隻能被動挨宰,毫無還手之力。通過這一事件,推動投資者保護進入中國證券市場“頂層設計”的步伐,仍然值得期待。

8月16日,原本隻是一個普通的交易日,但因為一個意外,這一天將被載入A股市場史冊。

上午11時左右,上證綜指瞬間暴漲百點,滬深300板塊中的工商銀行、中國石化等71隻股票瞬間觸及漲停。是因為重大利好,還是巨額資金進場?就在市場各方瘋狂尋找原因時,真相卻讓人意外。原來,光大證券的“烏龍”導演了這場大戲。指數盤中瞬間暴漲,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非常大,除了股指期貨投資者,同樣遭受損失的還有一些追漲的股民,而隨著“烏龍”事件的發酵,引發市場對網絡安全和交易係統的擔憂,金融軟件概念股亦曾受到牽連。可以說,這次股市異動給眾多中小投資者帶來的傷害遠未撫平,他們長期麵臨的“維權難”困境再次凸顯。

有業界人士直言,在事件的整個過程中,看似光大證券的係統問題,實際上卻暴露了中國股市的製度缺陷:一是權重股對指數影響過大,易形成操縱;二是股指期貨和A股市場存在天然不對等性;三是散戶和機構在交易上存在巨大的不平等;四是交易品種匱乏,使散戶無法對衝風險及做空獲利。

專家認為,由於以上製度性缺陷,使中國股市近幾年形成了易趺難漲的格局。首先是由於機構將大量的資金用於套利交易,使得真正購買股票的資金減少。對於機構來說,股市無論漲跌,他們都可以賺錢,而自動化高頻交易的出現,即使有很小的獲利空間,機構也可以賺錢,通過無數筆小微利潤的積累,也可獲得可觀的回報,而普通散戶則沒有這個能力。或許有這種原因,使得股指長期運行在一個較小的區間內,失去了應有的活力。目前的套保製度也加劇了這種現象,機構在股票現貨上做多,在期指上做空套保,利潤空間的鎖定,使得機構做多的動力降低。

其次,由於中國股市大部分投資者均為散戶,更容易產生跟風和群羊效應,而在下跌行情中,恐慌心理更會將此效應成倍放大。在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推出後,這一賺錢方式立即被主力所運用,並且屢試不爽,成為主力獲取暴利的法寶。由於近6年以來,中國股市持續走熊,市場心理脆弱,利用恐慌心理砸盤,可以使股市下跌的速度遠快於上漲的速度。比如今年6月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滬指大跌超過15%,使積累了半年的上漲成果化為灰燼。滬指在兩天內一度大跌超過10%,慘烈程度遠甚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主力利用製度漏洞,在A股市場製造恐慌,在期指市場翻雲覆雨,獲取暴利,而廣大散戶卻隻能被動挨宰,毫無還手之力。如果說在期指和融資融券沒推出之前,散戶和機構還可以在同一遊戲規則下,相對公平地博弈,那麼在當今市場,散戶和機構在交易上的不平等性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過,從某種角度講,通過這一事件,推動投資者保護進入中國證券市場“頂層設計”的步伐,仍然值得期待。來自證券監管部門的消息稱,製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專門政策,已經成為其近期重點工作之一,作為專項規章,《證券期貨投資者保護管理暫行辦法》也已完成初稿。另外,此前證監會發言人曾透露,正在積極推進優先股製度,條件成熟時將盡快推出。在傳統的資本結構中,優先股具有債券和普通股的一些特征,信用評級介於債券和普通股之間,收益率也介於債券和普通股之間。優先股的發行,以合約的形式要求公司支付現金股利,以利於增加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看重現金紅利的投資者可投資優先股,而希望分享公司成長成果的投資者則可以選擇普通股,尊重投資者的選擇,從而以市場化方式,推進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引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據《投資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