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縱橫之術(2 / 2)

程咬金的言外之意始畢可汗自然也很清楚,既然突厥人能做到那樣,那麼中原人也是一樣的。突厥和中土兩個都是龐然大物,倘若自己將那楊廣的生死掌控,那麼雙方就真的結下了不死不休的仇恨,唯有一方族滅才肯罷休。到時候隻怕就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看著始畢可汗在那裏低頭沉思,程咬金心不由的七上八下怦怦直跳,突厥能否退兵可是眼前這位說了算的,若是能夠把他說動,哪怕他當下不立即退兵,隻要是有些心動,總是有機會的。

在那裏細細沉思了半天,始畢可汗抬起頭來,對著滿懷希冀的程咬金卻說出了另外一番話來“本汗還以為中原已經沒有了縱橫家,想不到居然在這裏見到一個,不知道閣下的老師是何方高人?”

他這番話一出,程咬金頓時一頭霧水“縱橫家?那是什麼東西?”

一直表情淡然的始畢可汗聽到程咬金疑惑的發問,再也無法維持平靜的心態,他吃驚的對著程咬金反問道“閣下竟然連縱橫家都不知道麼?這怎麼可能?我看閣下剛剛的言語可是深得其中三昧,難道隻是本汗自以為是了麼?”看著程咬金依然是一副我什麼都不懂的樣子,始畢可汗隻好將這縱橫家的來曆解釋給他聽。

通過始畢可汗的解惑,程咬金這才明白,原來這縱橫家乃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相傳其創始人是鬼穀子,門下傑出代表人物有:蘇代,姚賈,蘇秦,張儀,公孫衍等人。

《漢書·藝文誌》將這縱橫家列為“九流”之一。戰國至秦漢之際的那些善於外交辯解的縱橫家,所使用的謀束都統稱為縱橫之術。這些縱橫家通常以辯才陳述利害、遊說君主的方法來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心中的抱負。

這縱橫之術是一門從趨利避害角度,研究利益體之間相互關係的學說。縱橫術使用的成功概率,取決於利益體趨利避害心理的強弱程度(這由利益體自身實力和周圍環境決定)。當縱橫術受挫時,一方麵要著力於改進自身策略,另一方麵則要著力於改變影響對方趨利避害心理的主客觀因素。

曆史上之所以出現這些以出賣口才為主的縱橫家,原因是因為當時割據分爭,王權不能穩固統一,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危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不戰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

縱橫家人物多出身貧賤,在最艱苦的投機倒把下是一種人類智慧的超常解放、創造和發揮,他們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也可以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

縱橫術作為一種方法而言,本來不存在好壞之分,就如同一把刀,既可殺人,也可救人。不過其名聲卻一直不是很好,這主要是由於一小撮縱橫家們不擇手段造成的。因此這縱橫之術自從漢代以後就很少有人問津,幾近失傳。

縱橫之士智能雙全,其中更不乏仁義之輩。因為在遊說過程中,當先觀其反應,見機行事,察其對己之關係,是同是非,若同則繼續,若非則當補遺誤,而後以飛箝之術或以利誘,或以害說,探其實情,因此就要求縱橫謀士須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

始畢可汗就是因為程咬金的表現與那史書中記載的縱橫家頗為相似,因此出言詢問,然而卻沒有想到程咬金竟然連什麼是縱橫家都不知道。他這般沒有學識居然也能說出一番大道理來,實在是讓人有些懷疑。

本來始畢可汗見程咬金如此能說會道,就起了心思,想將他留下來為自己效命。誰料這一問下卻讓始畢可汗大失所望。他的神色頓時冷淡起來“閣下剛才所言雖然有些道理,然而本汗並不可能為了這幾句言語就被閣下給嚇得退兵。兩國相爭,不斬來使,若非如此,本汗早就將你碎屍萬段。閣下這就請回吧!翌日戰場相見,本汗決不留情!”

聽他的話語斬釘截鐵,絲毫沒有回轉的餘地,程咬金隻好苦笑著說道“那在下就此告辭!”說著轉身出了營帳。一路上,程咬金都弄不明白,那始畢可汗分明已經被自己說的有些心動,為何最後關頭卻變了態度?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自己此次的行程算是成功還是失敗?

騎著馬匹,程咬金走出了突厥大帳的營地,看著四周虎視眈眈的突厥騎兵,程咬金哈哈大笑,管他那麼多做什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若是這群突厥蠻子不肯退兵,那就一直殺下去,殺到這些突厥人退兵為止。

回頭看了一眼站在旁邊目光不善的突厥士兵,程咬金笑著大喊道“你們都是一群雜種,知道嗎?”那些突厥騎兵一頭霧水的傻樣讓程咬金不由得心情舒暢起來,就在這大笑聲中,他騎著馬匹朝著遠方奔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