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天倫之樂(2 / 2)

方國珍安定了台州、溫州、慶元(寧波)後就致力保境安民,休養生息,鼓勵農工商學,輕徭薄斂,百姓安居樂業。比起戰事頻繁的中原,浙東可謂天堂。方國珍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興辦學堂,二是修築塘堤,三是建造橋梁。

在台州、溫州、慶元三地,方國珍民望極高,可說為民之福祉鞠躬盡瘁。但此番朝廷逼迫方國珍納降,卻是有違民意。

方國珍本為江浙行省平章,隻是因為萬民擁戴故此遭皇上嫉恨,這功過是非卻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當年安豐之役,張士誠派遣手下大將呂珍兵圍安豐城四年之久,可張士誠未降元之前,何嚐不是百姓之依靠?

當今的皇上,當初的吳王朱元璋,派徐達為元帥,常遇春等為大將,擒殺張士誠之時就在如今的蘇州。(PS:蘇州在元朝名叫平江,後更名為隆平。明朝建國後改名為蘇州。大奎第二次下山到了蘇州時,距張士誠覆滅不過短短三個月而已。)

張士誠在當初平江的民望也是極好的。

(PS:張士誠,字確卿,乳名九四。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出生於興化白駒場(今屬江蘇省大豐市)的一個貧苦的鹽民之家。他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領導了江浙海鹽民反對元朝統治的武裝起義。他領導的起義軍縱橫江浙一帶,建立了革命政權,控製了中國東南最富庶的地區,切斷了元朝漕糧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經濟上沉重的打擊了元朝統治者。毫無疑問,早期的張士誠是對元作戰的蓋世功臣。當第一階段反元大起義進入低潮的時候。百萬元軍已經打破了紅巾軍長江防線恢複了南北元軍的聯係。作為非紅軍係統的張軍的堅守導致脫脫率領的元軍主力崩潰。從此開始了各路反元義軍的第二次高潮。施耐庵、羅貫中都曾效力張士誠。紅巾軍起義同時又有張士誠,他所領導的反元鬥爭,牽製了元朝的軍力,壯大了紅巾軍的聲勢。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攻占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年號。高郵曾一度被元大軍包圍,後因主帥丞相脫脫臨陣遭貶,元軍自亂,他乘勢出擊獲勝。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蘇蘇州)、鬆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隨後,與朱元璋軍交兵。十七年,敗於朱元璋軍。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於麵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也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並且曾多次運糧至大都。二十三年,派呂珍進攻安豐(今安徽壽縣),逼走劉福通和韓林兒,在平江自立為吳王,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但是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並沒有繼續擴大。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勢力不斷交戰。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在朱元璋討滅陳友諒之後,於1366年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並且於1367年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後張士誠被俘,之後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目前蘇州市斜塘鎮有張士誠墓。)

張士誠內懷懦弱,坐失良機;當其被俘為虜時,辭無撓屈,絕粒自經,也不失為一大丈夫。對於吳地人民來說,張士誠為人寬厚多仁,賦稅輕斂,因此吳人對他頗多懷戀。至於明人書中對他的多種指斥,均屬狂狗吠人之辭,多不屬實。張氏屬下貪縱,但並不殘暴,也沒濫殺人,加之吳地殷富,即使東吳官員愛錢,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種貪殘。蘇州當地人一直很懷念昔日張士誠輕徭薄賦的仁德,每年陰曆七月三十日為張士誠燒香,托名為地藏菩薩燒香,實際上是燒“九四香”(張士誠原名張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