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爸爸在這裏!
專題策劃
作者:王俊
去年,《爸爸去哪兒》真人秀節目紅極一時,讓人津津樂道的並非明星們的衣著打扮,也不是風景如畫的旅遊目的地,而是節目裏爸爸和孩子們共同成長的點點滴滴。隨著節目的熱播,“爸爸參與育兒”這個話題,越來越受關注。
街頭小調查
——爸爸參與育兒的現狀如何?
牛牛爸爸:我平時工作很忙,兒子的日常照料一直都是妻子代勞的。兒子現在大了,會跑會跳了,我周末會抽空帶他出去做運動。
琳琳媽媽:琳琳爸爸會幫我接送孩子上興趣班,有空的時候,還會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已經算不錯的了。
妞妞爸爸:女兒現在還小,對她好,她也不一定記得。趁現在我還年輕,還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多掙點錢,能讓她以後衣食無憂。等她大點了、懂事了,我再多抽點時間陪她玩就是了。
小鑫媽媽:因為我是幼兒園老師,所以老公根本不管孩子,說我是這方麵的專家,由我帶孩子,他放心。哎,其實,我和孩子都很希望爸爸能參與進來。
小天爸爸:兒子剛出生那會兒,我就幫忙換尿布、洗澡,雖然不是主力,也算是個好幫手了。現在兒子快3歲了,我們是好哥們兒,他有小秘密也會跟我分享。
熙熙媽媽:孩子小時候,他爸工作特別忙,我就獨自挑起了帶孩子的重任。現在孩子2歲多了,我也意識到爸爸參與育兒的重要性,所以,經常找機會讓孩子和他爸一起玩,可是,孩子對他爸特別陌生,都不願意跟他爸一起玩。我都不知如何是好。
馨兒爸爸:女兒太小、太嬌嫩,我一個大男人粗手粗腳的,不太敢抱她,換尿布也怕弄疼她,這些細致活兒都留給孩子她媽了;我幹點粗活兒,出門提包、推嬰兒車,這些可以。
從小小的街頭調查,不難發現,不少爸爸已經開始摒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他們開始在陪伴孩子方麵投入時間與精力,但是在涉及孩子的日常照料方麵,以及孩子剛出生那會兒的陪伴,爸爸的缺位還是比較嚴重的。完全做“甩手掌櫃”的爸爸也大有人在。
其實,很多研究表明,父愛對孩子的發展具有其獨特的作用——
●爸爸如果較多地與嬰兒交往,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認知技能、成就動機和自信心。
●爸爸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機會越多、時間越長,孩子的智力就越發達。
●爸爸往往會和孩子做一些活動量大的遊戲,且常常變換活動內容和方式,這有助於孩子在麵對新環境的時候降低焦慮感。
●5個月大的嬰兒如果和爸爸接觸較多,他們比起與爸爸接觸少的嬰兒來,更不怕生,對陌生人會有更多的言語回應。
調查中,很多爸爸都有參與育兒的意願,但有的不知道如何參與,不妨一起來看看下麵幾位爸爸的經驗分享吧。
我也曾做過全職奶爸
父女小檔案
女兒:小憶,5歲,
爸爸:小憶爸爸,廣告公司客戶總監
結婚的時候,我答應過老婆,她懷孕的時候,我會陪她。於是,老婆懷孕後,我就辭職在家陪她。80後的我們自己還是孩子,即將迎來自己的寶寶,喜悅之餘,多了一份迷茫——嬌滴滴的小娃娃,要怎麼管她的吃喝拉撒睡?
育嬰師培訓班裏出現了男性
當時,和老婆商量後,我們決定孩子將來主要由我們自己帶,兩邊的父母隻負責幫忙照顧大人、料理家務。也想過請月嫂,但是身邊關於月嫂的種種傳聞,讓人有點不放心。看來,還得自己學一身帶娃的本領,以後也能“鎮得住”老人家帶娃的老辦法,能避免不少家庭矛盾。
聽說,失業期間參加育嬰師職業培訓,如果通過考核取得職業資格證書,還能退還培訓費。既然能免費學帶娃的技巧,何樂而不為?於是,我成了當期培訓班裏唯一的男性。
老師見了我,就樂嗬嗬地說:“是為了照顧自己孩子來學的吧?一定比那些為了馬上去就業的學得好!”不負老師所望,我學了3個月,考核一次通過。
日夜顛倒帶娃忙
小憶出生了,除了喂奶由老婆負責,其他關於照顧寶寶的瑣事基本都由我承擔,值晚班,我也當仁不讓。剛開始幾天,我幾乎是整晚整晚地陪著孩子,她餓了,抱去老婆身邊讓老婆喂奶,2~3小時一次;她吃飽了,一會兒就拉,趕緊得換尿布;有時候拉的臭臭太稀,尿布兜不住,直接淌到背上,那洗澡、換衣服、洗衣服,又是一堆事;寶寶安穩了,睡著了,我倒精神了;等我稍有困意,這些事兒又得重複一遍。
我原來打算,帶寶寶的同時,可以有點自己的時間,再學點什麼,但事實是,一旦把自己交給了她,那就是全部,真心比上班還累。
幸好學過帶寶寶的技巧,不然一定更加手忙腳亂。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個寶寶睡著後,如何移動她還不把她弄醒的抱姿,很實用!用文字描述不清,直接上圖——這可是我老婆格子左左畫的哦!
累不算什麼,壓力才最叫人喘不過氣來
在小憶3~4個月的時候,我的父母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他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一個大男人年紀輕輕在家帶孩子,不去上班,總在我耳邊說張三兒子怎麼能幹,李四兒子怎麼出息。幸好,老婆給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矛盾的解決也很戲劇性,小憶6個月的時候,朋友邀請我去一家公司工作,盛情難卻,我便重返職場。爸媽的抱怨立即煙消雲散。我這全職奶爸的經曆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當然,有付出就有收獲——小憶從沒因為護理不當而得濕疹、紅屁股之類的;小憶最先會叫的就是“爸爸”;小憶1歲多,我出車禍在重症監護室呆了半個月,回家後,小憶還認得我,一見麵就“爸爸”“爸爸”地叫。現在,雖然我工作越來越忙,陪小憶的時間越來越少,但隻要我們在一起,玩什麼都不會膩,相信,那份感情,就是在那最初的幾個月裏建立的。
父子情,玩出來
父子小檔案
兒子:麻可,5歲
爸爸:麻可爸爸,外企職員
“嘿,哥們兒,飯吃完了嗎?”
“吃完了,你剛下班啊,哥們兒!”
要是告訴你,這樣一番對話是發生在我和我兒子麻可之間的,你一定會暗想,這對父子怎麼如此沒大沒小的,這不鬧著玩嗎?沒錯,麻可今年5歲,回想這些年他的成長,我會驕傲地說,還真是爸爸我一路陪著他玩過來的呢。
說起陪孩子玩,還真是一門學問。
首先,不同階段有不同玩法。
麻可7個月學坐,8個月學爬,14個月會走,18個月開始說話,玩法就得順勢而為。
半歲前,孩子除了在媽媽懷裏,就是在嬰兒床這三尺見方的小天地裏,無聊至極。這時,我就得發揮自己“說學逗唱“的本領,充分喚醒孩子對這個初來乍到的世界的興趣:每次爸爸一開口“路見不平一聲吼,說出手時就出手”,麻可就會樂得咯咯笑。有時我會讀上一段唐詩宋詞,讓麻可領略中華文字之優美。每當我深情朗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時,麻可一定會閉上眼睛沉沉睡去,想必在夢中“附庸風雅”了。
麻可會坐會爬以後,活動空間大了,我就發揮自己的體能優勢,和寶貝玩捉迷藏,比賽看誰先爬著搶到皮球是那段時間的必玩項目。現在一想起麻可在我前麵小屁股一扭一扭,爬得飛快,我就不由忍俊不禁。另外,還記得麻可隻要看誰倒黴摔跤,就會哈哈大笑,為了滿足他這一興趣愛好,老爸我不知假摔了多少回。
其次,玩一定是一種關注,一種互動。
麻可獨自玩時,我一般也會在旁觀察,看他的玩法,然後再適時加入,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陪他一起琢磨,完成作品。我倆一起搭過環線軌道和車站,一起在看完足球比賽後畫出 了足球場地,一起研究說明書後拚好了複雜的模型,更多時候,我們總是一起分角色扮演,重現電影《汽車總動員》裏的賽車場景,或是動畫片《消防員山姆》中的緊急情況。
玩是一種習慣,一種依賴,更是一種信任。
印象中麻可在家裏但凡要玩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爸爸。而我也習慣了,盡可能推掉不必要的應酬,擠出時間陪兒子玩。我倆邊玩還邊聊:玩軌道,聊為什麼火車可以在軌道上開而汽車不能;看足球比賽,聊如果裁判犯規了會得黃牌嗎;給他講圖畫書,聊人死了為什麼我們要說“去世”。反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我們無話不聊。如今,麻可晚上刷好牙洗完臉上床後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棄媽媽於不顧,鑽進被窩,露出小腦袋,深情地對我說:“老爸,我們聊聊吧!”那一刻,我心裏別提有多得意和幸福了。
從“老爸,我們玩玩吧”到“老爸,我們聊聊吧”,看似不經意的轉變,實則是我們爺倆相互陪伴,一起玩出來的一片父子情深。為了這暖暖的父子情,我願意一直陪伴下去,隻要麻可願意,我就一直這麼童心未泯地陪他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