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半年的時間了,到哪裏去都不方便了,袁術終於安下心來,“老老實實”呆在家裏,陪伴妻兒,“老老實實”的治理宛城。
袁術歸納了一下半年時間要做的工作,亂世將至,戰亂開始,就意味著田園荒蕪,饑荒就來了;戰亂開始,屍體遍地,瘟疫就來了;戰亂開始,意味著和美恬靜的生活就要結束。為了全心的迎接時代的挑戰,袁術決定重新製定半年工作計劃。
現在人手不缺,金錢不缺,缺的是技術。然而,新的技術隻有他袁術一人擁有;治理,袁術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那塊料。治軍,似乎自己在部隊連班長都沒做過,那也懶得去想。好在有個身份,有的是錢,這些就是袁術的本錢。好在,袁術利用這些本錢,團結了一群“誌同道合”的兄弟,一起奮鬥。
袁術記得,黃巾之亂開始,宛城算得上一個主戰場,雖然不及巨鹿之戰那樣起著決定成敗的作用,但是,這裏運用得好,將曆史上的宛城改寫一下,那麼,宛城可以拖住很多黃巾的兵力。如果可以,袁術希望就在宛城一地,將南陽周邊黃巾一舉殲滅。然而,袁術有十分心疼自己的子民,戰爭,是要死很多人的,如果能夠不卷進戰爭,那自然最好。於是,袁術請出於吉、淳於凡外出免費義診,免費施藥,宣傳道法,普渡眾生,!盡力希望部分善良的平民不跟風,不被卷入戰爭,以盡量削弱黃巾的戰鬥力。當然,一旦成為賊寇,袁術也不會手軟。
戰爭的同時,袁術也希望通過這一場戰爭,對自己的那群“兄弟”進行實戰教學。
對於城防,袁術有自己的打算:
首先,是城外的八卦村落陣,四個方向分別布置一個村落,然而八卦太過複雜,而且要布成八個村落,相對困難。幹活的平民士卒可不是袁術等人那種聰明的人啊。袁術決定使用佛教的“卐”字陣,這樣布陣簡單,但隻要入陣,人就會被轉暈,甚至崩潰。這個字直到唐朝時候才傳入中原,還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給命名的呢,這個陣肯定沒人見過,更不要說破陣了,隻要入陣,就等著被轉得崩潰吧。
其次是城牆部分,袁術畫出的圖紙沒有人能夠看明白,最多隻能理解加高和變窄。袁術知道,如果不能讓大家完全理解,就不能完全發揮城牆的作用,甚至還有可能給自己添堵。袁術隻好簡單一點,把城牆的走道設置成雙層,下麵一層的士卒主要是在預留的射孔中發射弩箭和刺出長槍,防止敵人架設雲梯,並不直接參與城牆上的戰鬥。但是,幫助儲存火油等守城物資。
第三是甕城的守備。袁術叫來趙雲,首先觀看了騎兵的訓練成果。不過,這隻是做樣子,袁術不懂騎戰啊,最後還是趙雲給袁術彙報。看來騎兵已經基本成軍,奔射技能也算比較嫻熟。這時,袁術牽來趙雲的坐騎,將馬鞍和馬鐙裝上,趙雲大呼絕妙。袁術叫趙雲騎上試試,趙雲飛奔一圈回來,已經欣喜得亂了方寸,跳下馬背,拜謝袁術。袁術知道,趙雲這一拜不是恭敬,是感謝。有了這些,騎兵控製戰馬就要簡單很多,甚至可以說是如履平地。可這還隻是一半,袁術再叫人送來五連發弩和狙擊弩,這些給騎兵裝備上以後,又是什麼效果呢?趙雲看得呆了,暈,那一拜拜早了,現在的心情該如何表示啊?有這幾樣,離飛射還差多少呢?最後,袁術告訴趙雲,馬蹄堅硬,但畢竟也是肉掌,要是給馬蹄釘上馬蹄鐵,那又是什麼情景啊?
嘿嘿,試想,甕城本是一片空地,寬度也就最多三百步,其中留下一撥騎兵,對於從城牆上攻進來的,可能是重裝步兵嗎?不會。可能是騎兵嗎?那更不可能。那留在甕城的騎兵,對付輕甲的步卒,會是什麼情況呢?黃巾士卒可能是輕甲步卒麼?嘿嘿,怕是身無片甲吧?剛剛組建的騎兵隻有千餘人,而袁術也隻是配備了二千匹馬。而真正訓練成為騎兵陣營的卻不足千人,能協調行動形成戰鬥力的就更少了,不足六百人的樣子。不是袁術不想擴展,而是這時候還不能大量裝備,在就是,這騎兵也是一個耗錢的大頭,袁術得試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