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獨特的教育藝術(1 / 3)

第十章 獨特的教育藝術

猶太人多偉人和名人,這與他們的教育有直接的關係。因為良好的教育,是高度文明的先決條件。

猶太民族常常被稱為“書的民族”。因為猶太人是一個喜歡讀書、善於學習鑽研、善於從書中獲取知識的民族。

自強不息的猶太民族

成功不是水中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成功也不是霧中的小花,美麗卻聞不見芬芳。成功並不難,難的隻是你願不願意成功。

猶太人的成功讓世人震驚。從羅馬帝國時起,猶太民族家園就被侵占,但至今他們仍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和民族凝聚力,他們甚至在動蕩不安的日子中還能做出種種驚天動地的偉業。

處境如此惡劣,成就卻如此突出,究竟是什麼原因形成了這種強烈的反差?歸根結底,是因為猶太民族具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猶太民族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曆史上數次大遷徙、大流散,猶太人慘遭奴役、驅逐和殺戮。“逆境生人”,這些曆史遭遇沒有使猶太人滅亡,也沒有使之屈服,相反卻錘煉了猶太民族高度的愛國主義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世界上猶太人大約有1200萬,其中一半生活在以色列,一半散居國外。猶太人無論在哪裏,都時時刻刻牽掛著自己的祖國,盡一切可能幫助和支持自己的國家。凡猶太人居住地都有猶太社團,他們千方百計地設法影響駐在國對以色列的政策,其中以美國的猶太集團影響最大。散居國外的富有猶太人不但回國投資,也大筆大筆地捐款給學校、研究機構和慈善事業。猶太民族自強不息、奮鬥不止、勇於創新的精神,一直為人們所稱道。正是靠著這種精神,猶太民族哺育出眾多傑出的曆史人物。

被稱為改變世界曆史的偉人馬克思就是猶太人,馬克思為了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一生中,他屢受挫折,屢遭驅逐,為了寫《資本論》,他花費了整整40年的時間,如果沒有自強不息的信念,他又如何堅持?在逝世前,馬克思仍然說:“我已經把我的全部財產獻給了革命鬥爭,我對此一點也不感到懊悔。要是我重新開始生命的曆程,我仍然會這樣做。”

著名的羅斯柴爾德也是猶太人自強不息的代表。在成功之前,羅斯柴爾德曾效命於一位公爵,並且做了20年。在這20年中,他一直忍受著公爵對他猶太人身份的鄙視,孜孜不倦地工作著,最後終於成為控製歐洲經濟命脈的金融巨擘。

還有世界連鎖店先驅盧賓,他也是猶太人。1849年他出生於俄國,因為受到歧視,不得不遷居到英國,在那裏由於溫飽無保,又不得不遷居到美國紐約。由於沒有條件讀書,16歲那年,他去淘金。淘金失敗迫使他另謀生路,於是他從擺賣小日用品開始,逐步發展成大商店,最後創造出連鎖商店經營模式,成為大富豪。還有很多著名猶太人,如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拉尼、“世界語之父”柴門霍夫、著名猶太詩人海涅、音樂家帕爾曼、文學家戈迪默、影星達斯汀·霍夫曼等,他們無不是在艱難和厄運中自強不息,最終取得成功的。

猶太人並不是什麼天生的幸運兒,但都以頑強的毅力取得了成功。以色列為什麼能在短短的時間之內躋身於世界經濟前列?這一切無不得益於自強不息的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催人奮進和獲取成功的法寶,是猶太人的一種製勝術。自強不息能讓人產生信心,有了成功的信心,就能設法發揮自己潛在的力量,這種力量用於自己的奮鬥目標,就可以排除萬難,勇敢地麵對現實,堅持不懈,並最終獲得成功。相反,沒有自強不息精神的人,就會輕易地自我否定,並壓抑自我發展的想法和潛力,成功也必然對其敬而遠之。

猶太哲言

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催人奮進和獲取成功的法寶,是猶太人的一種製勝術。

一切都以教育為先

猶太民族除了具有學習和求知的傳統外,他們還遵奉著一套完善的教育製度。猶太人四處流浪,他們的“學校”也隨之遷移,在居無定所的惡劣環境下,猶太人從來沒有忽視教育,而是將其列為第一位的事情。

猶太人很早就實行了義務教育,稱得上源遠流長。從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和對教師的敬重,任何人都不難想象出教育的場所——學校,會在猶太人生活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在1919年,猶太人同阿拉伯人正處於日趨激烈的衝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便在前線隆隆的炮火聲中奠基開工。此後愈演愈烈的衝突,並未能阻止這所大學在192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今天,人口僅400多萬的以色列卻擁有6所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學: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海法大學、本占裏安大學和巴爾伊蘭大學。

以色列重視教育,把教育看做是開創未來的關鍵。其主要做法,一是對教育的投入一直很高,始終保持在GDP的9%~12%。政府為每個小學生每年花費3938美元,為每個大學生花費11036美元,均高於其他發達國家。以色列的猶太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38%,受過中等教育的占70%,這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二是將教育置於法律的基礎上,成為教育法製化國家。“義務教育法”規定5~17歲的孩子必須接受免費義務教育,18歲未學完國家規定課程的成年人要學完高中課程。此外,還有“國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員會法”、“學校督導法”、“特殊教育法”,從教學內容到具體管理,從一般培養到特殊教育,甚至對學生的課時都做了規定。三是注重啟發式教育。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教學都比較寬鬆。但對中小學課時做了規定,學校教育每周4天,每天不得少於8小時,周末學習一天不得少於5小時,星期五不得少於4小時。這些規定是要學生把課程主要消化在學校裏和課堂上,減輕學生負擔,沒有繁雜的家庭作業。四是注重課外教育。參觀展示二戰期間猶太人悲慘遭遇的“大屠殺博物館”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眾多的博物館、展覽館、農產品展覽、花卉展覽等,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廣博的課外知識。五是部隊教育作為青年人成長教育的重要一環。凡滿18~26歲的猶太人,男子服兵役三年,女子一年半。這實際是學校教育的繼續。在軍隊,青年人接觸一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培養了必備的各種技能,同時培養團隊精神,團結協作,相互支持。這些都為今後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猶太人之所以特別重視學校的建設,除了他們具有那種“以知識為財富”的價值取向之外,還因為在他們看來,學校無異於一口保持猶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塔木德》中記載的三位偉大拉比之一,約哈南·本·劄凱拉比就認為:學校在,猶太民族就在。

公元70年前後,占領猶太國的羅馬人肆意破壞猶太會堂,圖謀滅絕猶太人。麵對猶太民族遭受的空前浩劫,約哈南殫思極慮,想出一個方案,他必須親自去見包圍著耶路撒冷的羅馬軍隊的統帥韋斯巴薌。

約哈南拉比假裝生病要死,才得以出城見到羅馬的司令官。他看著韋斯巴薌,沉著地說道:“我對閣下和皇帝懷有同樣敬意。”

韋斯巴薌一聽此話,認為侮辱了皇帝,做出要懲罰拉比的樣子。

約哈南拉比卻以肯定的語氣說:“閣下必定會成為下一位羅馬皇帝。”

將軍終於明白了拉比的話,很高興地問拉比此來有何請求。

拉比回答道:“我隻有一個願望,給我一個能容納大約10個拉比的學校,永遠不要破壞它。”

韋斯巴薌說:“好吧,我考慮考慮。”

不久以後,羅馬的皇帝死了。韋斯巴薌當上了羅馬皇帝。日後當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然向士兵發布一條命令:“給猶太人留下一所學校。”戰爭結束後,猶太人的生活模式,也由於這所學校而得以繼續保存下來。

約哈南拉比以保留學校這個猶太民族成員的塑造機構和猶太文化的複製機製為根本著眼點,無疑是一項極富曆史感的遠見卓識。

一方麵,猶太民族在異族統治者眼裏,大多不是作為地理政治上的因素考慮,而是文化上的吞並對象。另一方麵,猶太人區別於其他民族,首先不是在先天的種族特征上,而是在後天的文化基因上。

我們完全可以說,為了達到這一文化目的,猶太人長期追求的,不僅僅是保留一所學校,而是力圖把整個猶太人生活的傳統和猶太文化的精髓保留下來。從猶太民族兩千多年來持之以恒、極少變易的民族節日,到甘願被幽閉於“隔都”之內以保持最大的文化自由度,到複活希伯來語,再到基布茨運動,所有這一切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猶太民族的這種獨特追求以及所生成的獨特智慧。

這種智慧就是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執著和維護!也正基於此,猶太人才會認為沒有知識的人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絕大部分猶太人學識淵博、頭腦靈敏。在他們眼裏,知識和金錢是成正比的,隻有豐富的閱曆和廣博的知識,才能在世界各行各業中生存。

猶太哲言

沒有知識的人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隻有那些具備豐富閱曆和廣博知識的人,才能在世界各行各業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