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傘降團迅速在布拉迪斯拉發市區的西部實施超低空空降,迅速集結部隊開始建立撤離點。
泰坦軍迅速調集兵力對剛剛實施空降的美軍進行打擊。
美軍則迅速占領一些建築物開始阻擊,並不斷擴大占領的區域。
很快,從機場支援過來的一支裝甲部隊抵達了戰場。
這支裝甲部隊沿著城市的主幹道火速開進,衝破機場外圍的泰坦軍防線之後沿途竟然也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美軍506團迅速擴大了占領區,泰坦軍開始後撤,似乎是準備放棄這個區域了。
空中的A/C-130U重型攻擊機也讓地麵上的泰坦軍苦不堪言。
但是戰爭也幾乎快要摧毀這座古城了。
大量的“支奴幹”直升機和V-22“魚鷹”偏轉旋翼機迅速通過空軍開辟的空中走廊進入現場,在506團打開的撤離點降落。
506團一部這個時候也接應到了抵抗軍和“紅小子俱樂部”的人員,現在已經撤回了撤離點。
抵抗軍和“紅小子俱樂部”在美軍的指揮下迅速上了直升機和偏轉旋翼機。之後,這些直升機和偏轉旋翼機迅速起飛,向著德國的方向撤離而去。
與此同時,101空降師的其他部隊也紛紛著陸開始了各自的戰鬥。
一下子,戰鬥在布拉迪斯拉發的大街小巷、各個角落展開。
美軍空降師在空中的戰鬥機、重型攻擊機和在樓宇間穿梭飛行的眼鏡蛇、阿帕奇直升機的掩護下,以輕裝部隊為主力,采取穩步推進,步步蠶食的策略從外圍多個方向向布拉迪斯拉發的城市中心推進。
戰鬥很快就升級成了最為慘烈的巷戰,美軍可承受不起巨大的傷亡,不能像俄羅斯攻打格羅尼茲那麼犧牲。
當年俄軍攻打格羅尼茲就是采取了裝甲部隊長驅直入的戰法,結果缺乏了步兵保護的裝甲部隊在第一天就全軍覆沒,最後隻有十多人活著離開。進入市區的26輛俄軍坦克被擊毀了20輛,120輛裝甲車損失了102輛。車臣武裝甚至將俄軍死屍壘成沙包當作街頭碉堡——失去的士兵喪失了最後的尊嚴。
在戰後的一些資料中這樣寫道:戰爭嚇壞我們,巷戰又嚇壞了戰爭。
等到戰爭避無可避的時候,巷戰就成了弱者對付強兵的最佳選擇,但所有人都心如明鏡:巷戰真是“絞肉機”,是屠宰,勝方敗方,損失驚人。
是啊,當一整座城市都在尖叫,你聽過比這更毛骨悚然、更撕心裂肺的哭訴嗎?
原來,一座城市也有它的宿命。既然“格羅尼茲”在當地方言裏就是“可怕和殘酷”的意思,那麼,這個車臣的首府早已注定將成為嗜血之城。1918年才建立的格羅尼茲城,是按照作戰要塞來設計的,城內堡壘密如蛛網,易守難攻。
所以,這裏爆發的兩次巷戰,堪稱越戰後最血腥的戰役。1994年後,它因“讓俄羅斯軍隊戰栗”而聞名於世。
美軍既有“俄車格羅尼茲戰役”的前車之鑒,又有“摩加迪沙黑鷹行動”的一朝蛇咬,自然不會選擇在大規模的城市戰鬥中采取十分激進的戰術。
穩步推進雖然慢,但是各方麵的協調非常一致,部隊之間交替掩護兩翼,破綻極少。而且就戰鬥力來講,除了一些重要地點美軍需要麵對“要錢不要命”的雇傭軍之外,大部分的戰鬥都是美軍麵對戰鬥力並不強,隻是人數眾多的泰坦軍恐怖分子。而武裝直升機和空軍也分擔了大多數的打擊任務,將美軍士兵從極近距離的巷戰絞肉機中解脫出來,隻需要實施占領和固守就可以了。
總之,俄軍早已證明,城市戰不是一個力氣活。
當年的鋼鐵洪流在格羅尼茲麵前吃了癟,癟得連普京這樣的硬漢都不得不放棄了用拳頭解決問題,改用板磚。
如果不是普京下令把格羅尼茲轟平,恐怕俄軍的損失將會更大。
槍炮聲,爆炸聲在城市裏回蕩,這座古城與其所坐落的小喀爾巴阡山都在顫抖。
美軍將“火力為王”發揮到了極致,每一寸的推進都可以說是美軍用錢砸出來的。
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的美軍作戰小組與敵遭遇。如果敵軍人數少火力弱,那麼美軍就會采用“地獄火”戰術,幾名步槍手將步槍調整到全自動射擊狀態,一口氣打光一個彈夾,用強有力的火力掩護擲彈手靠近敵人陣地,用手榴彈解決戰鬥。如果是遇到了敵軍的固定陣地,美軍就會馬上召喚空中火力或者後麵的迫擊炮火力對敵人進行打擊。
布拉迪斯拉發的戰鬥持續到了夜裏才漸漸平息。但是城市發出的火光還是將整片區域照得像是白天一樣明亮。特種兵們在距離布拉迪斯拉發大約六百公裏的喀爾巴阡山脈中的一處安全點裏都還能通過望遠鏡隱約看到布拉迪斯拉發的火光。
在美軍強大的地空火力打擊下,泰坦軍並沒有組織起非常有效的還擊,防線一直被壓縮。
戰爭打到當天夜裏九點的時候,美軍已經包圍了老城區,所有的部隊都在準備最後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