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 化裝偵察(一)(1 / 3)

簡介手槍簡介是為了代替原裝備的54式手槍而研製的。該QSZ92式半自動手槍(15張)槍分為58mm和9mm兩種口徑。性能比之於以往大幅度提高,尤其注重人機工效設計。與國外同類手槍相比,該槍雖然在工藝和壽命上還有差距,但卻很適合中國人的手形。

研發曆史研發背景QSZ92式半自動手槍係統(一般簡稱為)是為了代替原裝備的54式手槍(仿蘇聯TT33)而研製的,該槍(17張)從從1987年開始論證,1994年正式立項和交給工業部門研製,1998年完成了9mm手槍及其槍彈的設計定型,2000年完成58mm手槍及其槍彈的設計定型。

用戶(軍方)所提出的新型手槍係統的研製要求除了一些技術指標外,也有一些難以定性或定量的要求,例如要求具有中國特色,要廣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並加以創新,總之就是要一支能一眼看上去和國外的名槍有較大區別,並且脫離以往的蘇式鉻印的新型手槍。

口徑選取在對手槍口徑的選定進行論證時,對於應采用何種口徑一直有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堅持與國外手槍口92式9毫米和58毫米手槍徑統一,主張采用9×19mmPara口徑,這種意見占被征求意見人數的17%,其理由是:國外軍用手槍大多數采用9mm口徑,9×19mm彈采用鉛芯彈頭,對人員具有足夠的殺傷威力,停止作用好,但穿甲性能差。為了滿足我軍對手槍彈穿甲性能的要求,可以采用鋼芯彈頭,外形尺寸和內彈道與Para手槍彈相同,新手槍既可以使用新研製的鋼心彈,又可以使用Para鉛芯手槍彈,有利於作戰使用和外貿出口。

另一種意見堅持采用小口徑手槍,占被征求意見人數的63%。其理由是:采用小口徑、小質量、高初速彈頭提高殺傷威力是現代單兵武器的一種發展趨勢,在近距離內小口徑、小質量、高初速、大長徑比的鋼心彈進入人體後易失去穩定性,產生偏航和翻滾,產生較大空腔,對人體具有較大的殺傷作用,並且淬火鋼心還具有良好的穿甲性能。另外,由於小口徑槍彈質量小,體積小,因而可增加攜彈量,減輕士兵負荷,提高作戰效能。

經過論證研究,兩種口徑方案各有其充分理由,難以取舍。因此,論證部門提出9mm手槍裝備營以下軍官,58mm手槍裝備團以上軍官。作為新手槍係列,同時進行研製。

研製過程92式工藝手槍(8張)事實上,這兩種口徑手槍的戰術技術指標基本相近,都是根據軍用自衛戰鬥手槍使用要求提出的。在研製58mm手槍時,起初研製人員按照戰術技術指標要求設計方案,全槍長190mm。在設計方案評審時,專家和軍隊使用者感到作為裝備團以上軍官的自衛手槍,體積太大,建議縮短全槍長度。1995年3月在槍彈廠做試驗,將彈道槍槍管由110mm減小到90mm,彈的精度和威力與110mm長的槍管基本相當。於是開始進行短槍管方案設計,全槍長為170mm。至1996年2月,短槍管方案做廠2輪設計、試製和試驗,均未達到理想結果,射擊時震手,槍口火焰和噪聲大。1996年3月又回到原定戰術技術指標進行長槍管方案設計,直到完成設計定型。[1]係列的論證、研製工作同時進行。由於9mm手槍要求既可使用新彈,又可使用9mmPara彈,在新彈未研製出之前直接用Para彈進行試驗,因此9mm手槍研製進度較快。研製組從十幾種方案中初選5種方案提供專家評審。經過專家評審後,又從這5種設計方案中選出其中兩個方案(9A型和9-Ⅱ型)作進一步試製和試驗,然後優化成一個方案。通過近5年的多次優化設計、試製和試驗,完成了9mm手槍的設計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