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吸引孩子學習的方法
學習方法的優劣往往能決定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好壞,進而影響他的一生。好的學習方法能使一個人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在昂揚的鬥誌和恰恰的心情中不斷創造佳績,終成大器;不好的學習方法會使一個人整日為學習而頭疼,在鬱悶的心情和低治的精神狀態中不斷在學習上摔跤,最終難成大器。
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
讀初二的銘銘自開學以來,沒在學校上一天課,每天卻按時上下學蒙過家人。直到母親意外碰見女兒的同學後,這個編織三個多月的謊言才被戳破。麵對父母責難,銘銘痛哭流涕,原來是因為她不滿老師的教學才產生了逃學的念頭。
教育專家說逃學孩子首先應該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的重要性。因為從表麵上來看,的確是銘銘學習態度不端正,僅僅因為不滿一位老師經常補課就逃學。但仔細想想,我們能把孩子逃學的責任僅僅放在學習態度不端正上嗎?
有一個年僅12歲的女孩,為了逃學竟裝瘋,而且一裝好幾年,連醫生都被騙過。假裝上學實則逃學也罷,裝瘋不願上學也罷,除過孩子自身因素以外,來自家長、學校甚至社會的學習壓力,才是使得這些孩子產生厭學的根本原因。應試教育體製,以考分做為驗證孩子學習成績的惟一尺度;被視為一個人繼續學習和深造殿堂的大學,也僅僅以考分做為錄取的標準。這就有了學生中較為流傳的一句戲語“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為了這個命根,一個孩子從四五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得開始麵對家長的期望、老師的教導、同學之間的競爭等等。麵對這些無窮無盡的壓力,心理承受略差一點,逃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們的教育還存在著家庭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的情況。家長認為自己把孩子送進學校以後,教育和引導孩子成長的責任也應該由學校來承擔。而幾乎所有的學校在對待學生的管教問題上,不是因為管理力量有限而疲於應付,就是沒有承擔起應該負的責任,覺得校方隻負責學生在校時間的管理和教育。至於學生有沒有來學校,為什麼沒有來,很少有老師和學校真正過問。正是這種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嚴重脫節,才致使孩子逃學三個月竟然無一人知道。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說,孩子是花朵,是未來世界的主載者和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因此,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這些花朵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長大成才。
隻有擅長學習,孩子才喜歡學習
小兔子是奔跑冠軍,可是不會遊泳。有人認為這是小兔子的弱點,於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師就強製它去學遊泳。
小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時間也沒學會。它不僅很疑惑,而且非常痛苦。
貓頭鷹說:“小兔子是為奔跑而生的,應該有一個地方讓它發揮奔跑的特長。”
看來世界上還是有智者。
看看我們的四周吧!大多數公司、學校、家庭以及各種機構,都遵循一條不成文的定律:讓人們努力改正弱點。
我們整個教育製度的設計,就像捕鼠器一樣,完全針對人的弱點,而不是發現和激勵一個人的優點與特長。
公司經理人把大部份的時間用在有缺點的人身上,旨在幫助他減少過失。
父母師長注意的是孩子成績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長的科目。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決問題,而不是去發現優勢。
每個人一生差不多隻能做好一兩件事,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讓每個人都具有做好一百件事的本領。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從一個人身上發現他能“做好一件事”的特長,然後激發這種特長,強化這種特長,如此,他便可以安身立命了。
一定要讓猴子唱歌,一定要讓鸚鵡舉重,這不僅是殘忍的,也是愚蠢的。應該有一個地方,讓人們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應該有一個地方,讓小兔子跑個痛快!
試想想,很多家長朋友不是正在進入同樣的教育誤區?試想,如果讓劉翔去參加學遊泳,結果將會是什麼呢?……
在中國不缺人才,缺的是發揮優勢的平台!
一句話,生命的價值在於你發揮了多大的優勢,當您把優勢發揮到極致時,缺陷都會變成“特色”!
望子成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所謂成才教育,就從孩子的優勢和特長出發,經過特殊的培養,把孩子培養成具有某一方麵的專長或特殊人才的教育,把“材”變成才。同時,還必須具有優良的品格,和諧的個性,才能把才發揮得淋漓盡致,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真正的“才”。
1、打好基礎。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任何一個專業人才都要雄厚的基礎作為鋪墊,就好像一座大廈要有堅實的地基才穩固一樣。而中小學階段就是打下這個基礎的時候。因此,無論孩子有哪方麵的優勢,打好這個地基都是必要的。基礎包括方方麵麵的知識和能力,包括各個學科的知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非智力因素包括有沒有明確的目標、興趣是否廣泛、做事情的方法是否科學、有沒有堅強的意誌和良好的習慣。 2、幫助孩子找到優勢所在。
發揮孩子的優勢必須先找到他的優勢。孩子的優勢體現在很多方麵,比如對某一學科很感興趣,或者在某一方麵非常擅長,與眾不同。比如孩子是不是喜歡提問、都對那些事情好奇、喜歡看什麼類型的課外書、他的有意注意的集中地等等,這些都會日常生活中有所顯露,雖然可能是孩子不經意間地流露,但都顯示出他的興趣和愛好所在,父母要留心觀察。
3、要讓孩子的優勢得到持續發展。
優勢隻有得到發揚和發揮,並持續發展,才能成為真正的優勢。對於有學科優勢的孩子,除了鼓勵他多學習相關的內容外,一定注意不要讓孩子有偏科的現象,這個在小學階段雖然不多,但也要防微杜漸。對於孩子在某一方麵的優勢,要著力培養。
4、注意到孩子的個性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有差異的,都是與眾不同的。有些孩子從小就顯露出非凡的天資,天資好的人是能夠成才的生物性自然基礎,包括智力、體形、嗓音等其他天才素質等,隻要潛心挖掘和訓練,成才的比例很高。
美國的發明家愛迪生,自幼就表現出了出眾的獨立思考的精神,並且得到了父母的發現和保護,後來才有了2000多項發明創造,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國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是在幼年時起就表現出了獨立思考的精神,後來經過刻苦努力而成才。有許多孩子天姿外露,如果沒被家長重視就太可惜了。如有的孩子十多歲就長得很高,四肢靈活,頭腦反應也很靈敏,又愛好體育,對這樣的孩子就可以考慮讓他搞體育,當個運動員。有的孩子在幼兒時就表現出了超群的形象思維能力,畫出的作品很有想象力,對這樣的孩子可以考慮培養他學習美術,雕塑等。有些孩子上學不久,字就寫得十分秀麗,筆力不俗,對這樣的孩子可以考慮他學習書法。還有些孩子自幼天姿不外露,但屬於內秀型,善於獨立思考,遇到問題或事情經常窮追不舍,好提出“為什麼”,弄得大人們也難以回答,對於這樣的孩子,就可以考慮培養他成為某一方麵的專業人才。
5、良好的品格和個性的培養。
是不是著力培養了孩子的優勢,他就一定能成才呢?我以為不然。《三字經》中“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具有優勢,隻說明是個好材料,要想把這個材料打磨成才,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品格、和諧的個性。如有沒有毅力、有沒有承擔失敗的勇氣等。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即使你的孩子沒有我們通常理解的優勢,但是,隻要他具備優良的品格,他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你的孩子在哪方麵更優秀?
調查研究表明:由於每一個孩子在氣質、性格等到方麵都有著自己的一定特點,因而在知識獲取方式上也存在各自不同的優勢。你的孩子或學生是哪一種學習優勢呢?請仔細、認真觀察一下,家長和老師在教育時若能了解、掌握這一特點,就能因勢利導,為他們提供適合其特點的環境與條件。
1、聽覺優勢:這類孩子善於用聽覺來獲取知識,凡是聽過的內容都能比較準確而又迅速地記住。這類兒童在聽完講解或故事後,常常會向老師或父母提出“再講一遍”的要求。教育這類孩子時,應盡量多提供聽覺刺激,如把書上的內容朗讀出來,錄入磁帶,把掌握的知識編成兒歌、故事等,反複讓孩子聽,使孩子迅速、準確地掌握。
2、視覺優勢:這類孩子獲取知識的最好方式是用眼睛看,他們有很高的視覺記憶力和觀察能力。看過的東西很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同樣看一部電影或電視片,他們描述內容、情節要比其他孩子更完整、準確。在教育這一類孩子時,要盡量為他們提供用眼機會。如帶孩子去公園、郊外,讓孩子進行觀察,充分發揮其視覺優勢;教學時盡量配製直觀教具、圖片等,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3、間歇優勢:這類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每間隔一段時間便要休息一會;或向外眺望;或是來回走動;要不就趴在桌子上睡覺,表現出種種“搗亂”的行為。他們是老師、家長感到“頭痛”的孩子。其實,這是學習過程中的間歇現象,並非注意力分散或不用功的表現,是對所學知識作一個概括、總結和歸納,也是一個調整注意力的過程。遇上考試或測驗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對這類孩子,千萬不要輕易指責、埋怨,也不要逼著孩子長時間地埋頭學習,讓孩子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時間。隻要督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就可以了。
4、成對優勢:這類孩子學習時喜歡兩個人在一起,相互通過對話、問答,使所學的知識得以理解和鞏固。他們既怕孤獨,又怕熱鬧,而且他們所結交的伴,大多很穩定,性格上也比較接近。對這類孩子,老師要盡量為他們提供學習條件,如把他們安排在同桌,分在一個小組。家長也要支持、鼓勵孩子把同伴帶到家中一起學習、討論。
5、單一優勢:這類孩子願意獨自一人在安靜的環境下學習、思考。不喜歡熱鬧的環境與氣氛。學習時遇到喧嘩吵鬧聲,往往會用手指或棉球塞住耳朵。做作業喜歡一個人躲在安靜的角落裏,極少與人商量討論。這類孩子自覺性很高,並且能堅持長時間學習,甚至廢寢忘食。對這類孩子,要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切忌隨意打擾。
6、背景優勢:這類孩子最明顯特點是,在嘈雜的環境中能夠專注地學習。甚至於喜歡打開收音機或錄音機,在樂曲的陪伴下,能精神振奮,集中注意力,長時間的學習。如果失去背景,反而出現緊張、不安、煩躁等情緒變化。對這類孩子,家長不要誤認為孩子是一心二用,注意力不集中,因而阻止孩子的行為,應該盡力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他特點的學習環境。
7、書寫優勢:這類兒童的筆頭很勤快,隨身總帶著一支筆和一個小本子,對看到的或聽到的內容,總喜歡隨時隨地記下來,經過一番書麵整理後,就會牢牢記住。他們有較高的思維、概括與理解能力。對這類兒童,教育時,要有意識地提供一些學習資料,讓孩子通過書麵整理後獲得更多的知識。
8、綜合優勢:這類兒童雖然沒有某一方麵明顯的優勢,但能調動各種感覺器官,采用各種方式去獲取、理解、鞏固新的知識。在學習活動中,他們不僅專心致誌的聽、看,而且常常記筆記,可能的話還要動手去模,親手去做。這類兒童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一般都比較全麵、深刻,有很強的接受能力。但往往有過於自信、驕傲的不良傾向。因此,在教育時不要過分誇獎,要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不良傾向,並加以糾正和引導。
9、動手優勢:這類孩子往往不滿足於耳聞目睹,喜歡在動手的過程中接受、獲取、理解新的知識。他們多好奇、好動,富有探索精神,有很強的運動記憶能力。總喜歡根據講解或說明的內容,親自動手做一做,隻要一經動手,便會很快地掌握和理解。但由於這些孩子常常會弄壞物品,有手腳不停的現象,老師和家長注意不要粗暴地指責他們,甚至於認為他們患“多動症”,而應該為孩子提供實驗物品、場所及動手機會,可能的話抽時間與孩子一起研究探索,鼓勵孩子的這一良好優勢。
讓孩子像愛玩那樣熱愛學習
有家長問:我的孩子特別貪玩,不愛學習,他要能把學習當作玩就好了!
其實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家長。很多嬰兒怕洗頭洗臉,因為家長在給孩子喂奶時還笑眯眯的,到洗頭洗臉的時候就嚴肅緊張起來,所以嬰兒認定洗頭洗臉一定是件非常可怕的事。同樣道理,孩子放學回家,本來挺輕鬆高興的,家長一臉嚴肅地提醒孩子該寫作業了,有的還嚇唬、威脅、強迫孩子寫作業,孩子們就認定學習一定不是件好玩的事!所以,請家長把學習當作好玩的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談論學習。
如果孩子考試失敗了,家長可以不提考試,對孩子說,咱們先一起做飯吧,將來開個小飯館也挺不錯的,孩子馬上就會說:“我才不幹呢!我還要當科學家呢!”當孩子抱怨老師不公平時,對孩子說:“這樣當老師怎麼行呢?你們給校長提提意見吧!”孩子得到了理解很高興,但是他會說:“我們老師是第一次當班主任,也挺不容易的!”
快樂和痛苦都是相對的。如果拿爬山和學習相比,他們會選擇爬山,但是,次日再選擇玩和學時,他們會選擇寫作業。孩子玩夠了,自然就想學習了。一位家長就曾經帶著自己“厭學”的孩子一天到晚地鍛煉、爬山、玩,後來孩子就問:“媽媽,咱們什麼時候寫作業啊!不能老這麼玩啊!”因此,做家長的就要協調好勞動、運動和學習的關係,不要單純地隻抓學習。
另外,家長們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地玩電腦遊戲和看電視,這樣大腦依然在緊張工作,到該學習的時候當然會厭倦了。這裏所說的玩,就是單純的勞動和運動。
毛毛今年剛上學,可是兩三個月過去了,他還像在幼兒園時一樣,愛玩,靜不下來好好學習,讓媽媽十分著急。
孩子剛上學,從幼兒園時的以玩為主,轉到以學為主,有一個適應過程。為讓孩子盡快地適應這個過程,家長可以嚐試以下方法。
1.縮短時間法。在家做作業,如果估計孩子能10分鍾完成的,可要求他9分鍾完成,以培養孩子講求效率的良好學習習慣。如果想以增加孩子的學習時間"壓出"學習成績來,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2.調整計劃法。如果孩子玩得正投入時,或看電視入迷時,而你要他去做功課,他會極不情願。家長不如調整原計劃,因勢利導,等過一段時間後,再讓孩子去做功課。當然,還要逐步地培養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
3.輪換科目法。孩子如果一直做同門類的作業,產生厭煩情緒時,家長可以讓孩子換一個科目做。如數學做膩了,不妨讓孩子放鬆一下,唱首歌或彈首曲。這樣既可以調劑大腦活動,有時各科目之間還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
4.意願激勵法。鼓勵孩子給親朋好友寫信,及時表揚孩子在學習上取得的點滴進步。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目標,介紹一些有成就的名人作為孩子學習的榜樣,激勵孩子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淘淘今年11歲,當他犯錯誤媽媽說他時,他不但不接受,還總有抵觸情緒,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不管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我們都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如別的孩子,父母說他"真笨",就真可能使孩子變笨了。因為孩子通常不會因"真笨"的刺激而奮發圖強,力爭不"笨"。相反,他會把"真笨"二字當做標簽貼在自己的身上,把自己定位於"真笨",並潛意識地做出符合"真笨"的行為。
所以,當孩子的畫畫得不夠好時,不要說"你畫壞了",而要說"你想想,是不是還能改進些"。當孩子的功課做錯了時,你最好別說"你錯了",要很委婉地講"你檢查一下,有沒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去做"。孩子放學很晚才回家,你最好說"這麼晚回來,是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了",而別說"外麵那麼好,還回來幹啥"。
家長要用正麵思考的方式對待孩子,欣賞和鼓勵是孩子獲得信心和取得成功的保證。即使在孩子犯錯時,也應和風細雨,和顏悅色,急話緩說,循循善誘,這樣才能取得好效果。
孩子是從玩耍中認識世界的
在一次對678位幼兒家長的調查中,有19%的家長明確表示並不清楚遊戲對孩子的作用;有11.4%的家長認為遊戲的意義僅僅在於讓孩子放鬆和玩;有1.3%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玩沙、玩水、過家家是在浪費時間。也就是說,在10個家長裏,就有3個不了解孩子是怎樣進行學習的。
塞德茲小時候,父親曾拿回一些舊的眼鏡片,裏麵有近視和老花鏡片,這些鏡片成了小塞德茲最好的玩具,因為他對新奇的事物一向都很感興趣。
小塞德茲拿起這些鏡片,放在眼前看來看去,不一會兒,就感覺暈乎乎的!他又開始嚐試把鏡片放在離眼睛遠一點的地方觀察,結果發現透過這些鏡片,物體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小塞德茲一手拿著近視鏡片,一手拿著老花鏡片,一前一後地放在眼睛前麵觀察時,他發現遠處教堂大樓上麵的尖塔竟像在他的眼前!他大叫起來:“爸爸,快來看哪!”
就這樣,小賽德茲親自動手製作了一架簡易望遠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到的絕不僅僅是凸透鏡、凹透鏡以及光的折射原理,而且是實實在在的科學與生活!
佐伊的家住在離海邊不遠的地方,小時候,他就喜歡和海邊的孩子一起玩,看大海的潮起潮落,喜歡撿貝殼、抓海蟹,在海邊建築沙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