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湘西落洞女子—— —個神話母題(1 / 2)

湘西落洞女子—— —個神話母題

文史縱橫

作者:黃莉媛

【摘 要】 本文闡述了“落洞”傳說形成的傳統解釋,介紹了“洞神”神話的文獻記載,分析了落洞這一神話母題產生的根源。認為“落洞”這類故事在中國由來已久,從華胥氏踏洞生子的神話,到魏晉開始的諸多與洞神相戀並且求得仙丹的仙話,“落洞”的範疇已不單純是未婚少女,但是其中有共同的模式,則是入洞——相戀——進入長生狀態。這與“洞”的母體原形有著重大關係。

【關鍵詞】 落洞女子;神話母題;集體無意識

在沈從文的散文《鳳凰》中,提及過湘西社會一個神秘的民間文化組成部分——“落洞女子”。年輕美麗的女子從洞穴旁邊經過,被“洞神 ”看中,最後周身散發奇異的香氣死去,成為洞神的新娘。“落洞”在苗語裏麵被稱為“抓頂帕略”。“抓頂帕略”的意思是天崩地裂,其中包括了兩層含義,一種是從平地陷下去,與附近隔開;另一種是指心靈世界的與世隔絕,人進入另外一種世界,失去與正常人的交往與交流。暗含著精神區別於常態。

“落洞女”的傳說在湘西地區廣為流傳,至今已與趕屍、下蠱一起形成湘西三大神秘文化。其發源的時間,現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今天,仍有著類似的事跡流傳,在2008年4月28日,央視《走進科學》欄目,便作了一期名為《落洞的新娘》的揭秘節目。

一、“落洞”傳說形成的傳統解釋

1、萬物有靈論——“落洞”傳說的思想背景

湘西地區是苗族聚集地,民間自來有萬物有靈的信仰。一方麵他們將自身擁有的生命力賦予山河大地等自然物,讓其都具有人格力量;另一方麵又將自身的性格屬性投射於自然物上,這樣一來又有了人的性格屬性。再加上湘西地區屬喀斯特地貌,長期的曆史條件形成了許多天然溶洞,這為落洞傳說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既然萬物有靈,洞穴也必有主宰者“洞神”存在。“洞神”自然也需要娶妻,且擇妻的價值取向也和世間男子一樣,喜歡漂亮年青的女子。

2、崇信鬼神——“落洞”傳說的心理源流

湘西屬荊楚地區,信奉鬼神的風俗古已有之。到了近現代,此風依然不減。“苗人鬼神不分。凡是在他們神聖領域之中,而認為有自然能力,無論是魔鬼、祖靈或神祉都可稱之為‘鬼’。”由此可見,“神”在苗人觀念之中,並沒有在人文宗教中那種“至善”和“理性”等道德屬性,而是一個單純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因為其不可戰勝的神秘力量在人的心理上引起一種敬畏的感情。這反應在“落洞”神話中,表現為但凡在女子落洞過後,一切人為努力的救贖都是白費。不僅女巫束手無措,同鄉男子也會認為這女子已被洞神看中,不會願意接她們回家作媳婦。洞神是超自然的力量,且不具有至高的道德屬性。人隻能敬畏遵從,而不可抗拒,正是人們認為女子會落洞的心理源流。

3、少女的心理壓抑——“落洞”傳說的情感緣由

沈從文先生與蔣子丹,都認為是女子情感上受傷害,心理上的壓力迫使她們轉而以落洞的形式走上自決的道路。認為落洞傳說形成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當地對婦女性行為方麵極端壓抑。已婚婦人還可以被家庭(養育子女、織布農忙)和娛樂(骨牌)分散注意力,不至於成為精神病。但是未婚少女,富於情感,卻因為早熟或者晚婚的原因,承受不了情緒上的重大壓抑,最終轉而成為病態。

壓抑情感從而形成幻覺,這種弗洛伊德式的解釋幾乎成為了研究“人妖戀”中的主流聲音。但是這種主流的意見並不是無懈可擊的,首先,並沒有任何數據或者心理學案例可以證明所有落洞女子內心中都存在“情感壓抑”;其次,無論沈從文或者蔣子丹,在論證情感壓抑的時候,所選取的例子都是已婚婦女,對於論證未婚少女案例時並不具有解釋效力;再次,既然已婚婦女中也存在情感壓抑的問題,為何沒有看到已婚婦女落洞的案例?

二、“洞神”神話的文獻記載

仔細地看看,其實在中西方有資料記載的原始神話中,也不乏“洞神”神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