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漢諺語翻譯看奈達等值理論
文史縱橫
作者:畢鬆
【摘 要】 本文用分析大量俄漢諺語翻譯的實例,闡述了運用奈達的等值翻譯理論探討俄漢諺語中的等值問題,尤其是諺語背後的文化等值問題。
【關鍵詞】 動態等值;諺語翻譯;民族文化
一、諺語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諺語(пословица)是長期流傳於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鬥爭的經驗,具有訓導、評價功能。它表達人們的意願、觀念、情感,傳播智慧、生活經驗、事物哲理及為人處世的方式等。同時,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一個民族的生存環境、曆史、社會、宗教及習俗等方麵,它是民族文化的直接映像,有鮮明的民族特點。中俄兩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諺語,這些諺語是漢語和俄語的寶貴財富。諺語是語言的精華,諺語在民間用語、神話典故、文學作品以及宗教典籍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使用諺語能使語言通俗易懂、形象鮮明、生動、寓意深遠,簡潔,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正確地翻譯諺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當數量的諺語與本民族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文化曆史有著密切的聯係,具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俄漢兩種語言屬於不同的語言體係,表達方式差別很大。因此,在俄漢諺語翻譯過程中尋找等值單位非常困難。
二、等值理論在俄漢諺語翻譯中的應用
在進行俄漢諺語翻譯時,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的等值翻譯理論有借鑒意義。該理論主要包括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形式對等的目的是在譯語中盡可能地再現原語原始信息的形式和內容;動態對等則重點強調著眼原文的意義和精神,不拘泥於形式對應,“動態對等”即“功能對等”,提出將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和原作讀者對原文可能產生的反應進行對比,看兩種反應是否基本一致。
諺語有很強的民族文化意味,加之俄漢兩門語言屬於不同語係,詞彙、修辭、句法結構差別較大,因此很難在俄漢諺語翻譯中尋找完全的等值單位。因此,要更多地遵循動態等值,翻譯出諺語背後的文化特色、民族特性。這要求我們在翻譯俄漢諺語時首先要考慮諺語的文化含義和民族特性。當然,俄漢諺語也存在形式上的對等,並且所表達的含義也相等的情況。我們根據翻譯時等值層次的不同,舉例並分析俄漢諺語翻譯的應對策略。
1、俄漢兩個民族思維規律有很強的相似性,對世界和事物的認知也有一定共性。因此,反映的兩個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經驗的諺語在詞彙、語法結構上也很相似,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認為是在翻譯時找到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等值單位”,即形式對等,可直譯,例:
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ины.遠親不如近鄰。
Счастье дороже богатства.幸福勝過金錢。
Ученье – свет, а не ученье – тьма. 學則明,不學則暗。
Мир не без добрых людей. 世上還是好人多。
Всему своё время. 物各由所時。
Век живи – век учись. 活到老學到老。
Был бы лес, а дрова буду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2 、要把諺語背後隱含的文化含義、哲理表達出來需要遵循奈達等值理論中的動態對等原則,使讀者能理解諺語的“話外音”,這種對等主要是達到本質上的對等,而將詞彙、句法結構等形式上的對等放在次要地位。
(1)俄羅斯民族對動植物有特殊的情懷,許多動植物都有很強的並且是固定的文化含義,因此,帶有動物名稱的俄語諺語非常多,並且一般會有表麵文字之外更深層的含義,翻譯時,需要將文化含義譯出,可采取同化、異化以及同化加異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