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聞發布會答問技巧初探(1 / 2)

新聞發布會答問技巧初探

傳媒與藝術

作者:張霞

【摘 要】 本文從新聞發布會上可能提出的複雜問題、涉密問題、惡意問題、假設性問題、無準備問題、不方便表態的問題出發,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回答及應對辦法。指出:召開新聞發布會,除了堅持首先說、迅速說、忠實說、智慧說等原則外,作為新聞發言人,對於媒體和記者更要做到真誠尊重,及時將事實真相向社會公布,切實維護群眾知情權,提高政府公信力。

【關鍵詞】 新聞發布會;問答;應對;方法技巧

新聞發布會作為我國黨和政府在社會管理實踐中產生的新型社會溝通模式,正逐漸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舉辦的發布會數量也不斷增多,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幾十次到現在的每年數千次。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統計,2011年我國各級黨政機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達到2200多場,2012年更是接近四千場,而2013年已突破4000大關。

新聞發布會的數量不斷增加說明我們黨政機關為民服務的意識日益增強,能夠順應民意需要,主動發布消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新輿論環境下,很多信息是為政者捂不全、蓋不住的。與其別人說,不如自己說,與其放任坊間流言訛傳,不如發布權威信息維穩。順應這一形勢,我國各級黨政機關都舉行相關的新聞發布會。在新聞發布會上,要發布什麼消息已是鐵板釘釘,準備妥當。最令發言人緊張的就是記者問答環節。在這個環節裏,麵對記者提出的各種問題,發言人應該如何應對,有何技巧呢?本文大體上把記者可能提到的比較尖銳的問題分為幾類,與大家共同探討不同的應對方法。

一、複雜問題

很多時候,記者會在發布會現場提問一些複雜問題,如果發言人現場解答就會占用很多時間,而且答後效果不一定理想。這個時候發言人可以先回答要點,讓記者有所收獲,其餘的問題會後再與記者交流或給予答複。

具體操作起來可以這樣說:“你提到的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想先回答這樣幾點:一、二、三,會後如有時間我們再共同探討,你看這樣是否可以?”

二、涉密問題

對於這一類問題,作為發言人肯定要拒絕,同時也要注意禮貌。這裏有兩個例子很好地做到了這點。

有一位記者向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提問:美國到底有多少武器?請告訴大家好讓大家放心。基辛格回答:我知道美國有多少武器,但我不能說,因為蘇聯千方百計想知道美國武器的數量,我不能就這樣讓蘇聯不花一分錢就從我這裏知道答案。基辛格這樣回答,既禮貌地回絕了記者提問又不會讓記者感覺太難堪。

另一個例子。有記者問一位市委書記:“請問,某某縣委書記當選時你投的是讚成票還是反對票?”這位市委書記回答說:“對不起,這是組織保密的要求,我不能違反組織紀律。”這樣的回答,即斷然拒絕、滴水不漏,同時又將理由和盤托出,讓人無話可說。

三、惡意問題

有時因為立場問題或信息的不對稱性,一些記者會提些惡意問題,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和集體的不可侵犯的榮譽和利益時,作為發言人這時就應宣傳立場,隨機應變,適時反擊。

反擊的方式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但有一個運用事實和數據進行反擊的例子,說的很好,與大家共享。陳健,他曾經在1994-1996年任外交部發言人,2001年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有一次陳健在日本訪問,日本的朝日電視台請他參加一個現場直播節目。主持人有備而來,態度也不太友好,節目開始不久就說道:中國對世界是個威脅,是個可怕的國家。說著,他拿出1996-2000年中美日三國軍費增長的一個對比表格,質問陳健說:“你看,美日兩國都在減少軍費,世界也在向裁軍方向發展,為什麼隻有中國的軍費在增加?”他本想渲染一下中國在搞擴軍,好讓陳健難堪,沒想到陳健一句話就把他的氣焰壓下去了,陳健冷靜地回答:“我要告訴你的是,中國的軍費開支還不足日本的1/2,但中國要保衛的國土是日本的26倍!”。主持人聽到陳健的回答非常吃驚,沒想到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沉默了一會兒,隻好轉入另一話題。

四、假設性問題

對於假設性問題,尤其是惡意的假設性問題,一般不要予以回答,否則發言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把自己繞進去,從而給記者提供隨意發揮的餘地,造成不良影響。這裏也有一個例子。

一位記者問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你剛才提到美國政府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如果有一天台灣海峽兩岸人民都同意台灣獨立,美國政策會發生什麼變化?會繼續堅持不支持台灣獨立的政策嗎?阿米蒂奇答:用詞是很重要的。我們說的是“不支持台灣獨立”, 這與“反對台獨”是不同的。如果海峽兩岸人民達成解決的辦法,很明顯美國是不會反對的。因此,我們使用“美國不支持台獨”這一詞。這是應由兩岸人民來解決的問題。對於記者的這一假設問題,阿米蒂奇如果回避不答,那麼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但他答了,結果被一些記者惡意炒作,被演繹為美國“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台灣獨立”,這就變成了一個外交事件,引起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記者紛紛打電話詢問美國政府,美國官員最後不得不出麵澄清。很明顯,阿米蒂奇是被這個“如果”繞進去了。遇到這種情況,發言人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予以回答,那就是:“現在還不存在這一假設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