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溝通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
教育探索
作者:劉敏 王珊珊 吳繼衛
【摘 要】 影響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因素有個人、家庭、學校三個方麵,因此,大學生應自覺培養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父母應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和心理谘詢輔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大學生搭建展示個人能力和才華的舞台。
【關鍵詞】 大學生;人際溝通;影響因素;對策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對於剛剛從中學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大學生活,不僅僅是一個嶄新的環境,而且麵臨很多新挑戰。不少大學生當他們來到新的環境中,由於對大學生的生活認識不足,對新同學不熟悉,不能很好地適應;也有的大學生認為剛從高中生活解放出來,應該好好在大學中放鬆一下。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沉浸在網絡中,不是上網打遊戲,就是上網聊天,整天沉浸在網絡生活中,當他們醒悟的時候才發現他們已經無法與大學生活接軌;有些大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他們有時會想主動與別人交往,當別人沒有給他認為該有的回應時,就會產生羞怯感,甚至更加自卑。所以,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大學生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於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更有助於自身發展的深層需要。
一、個人因素
1、妒忌心理
所謂妒忌是指因別人比自己強而產生的怨恨心理。在大學生中,由於大家處在相同的年齡段,當其他同學在才能、學習和名譽方麵比自己強時很多人會產生嫉妒心理。適度的妒忌心理可以督促大學生積極上進,但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會產生不悅、自慚、怨恨甚至是破壞性的行為。這種強烈的妒忌心理會嚴重阻礙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際能力,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產生排斥情緒,甚至詆毀、貶低他人,造成人際關係的扭曲。
2、孤獨心理
孤獨心理是內心感到與世隔離、孤單寂寞的情緒體驗。孤獨是一種狀態,在生活中往往表現為獨來獨往,不屑或不能與他人進行正常交往,無法與他人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處於孤獨狀態的人,雖然具有獨立的性格,但常遊離於群體之外,會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因此強烈的孤獨感可能導致大學生產生挫折、寂寞和煩躁等情緒,嚴重的甚至有厭世輕生的念頭。導致孤獨的原因包括獨立意識過強、過低或過高的自我評價、不願與人交往等。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對自己的能力及品質評價偏低而產生的不如別人的自我意識。現在的大學生中,有些人缺乏年輕人應有的蓬勃朝氣,情緒抑鬱,遇事悲觀,膽小怯懦,不敢或不願與人打交道,生怕被別人看不起,缺乏自信心。引起這些人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性格的差異、身材相貌、家庭環境、智力水平、單親家庭和失敗的體驗等等。
4、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屬於消極性的心理上的自我防禦。有羞怯心理的人往往通過退縮、回避、離群、依賴等行為來減輕心理緊張,表現為在交際場所瞻前顧後,表情緊張,手足無措,語無倫次。羞怯的人由於過分考慮自己給別人的印象,使自己總處於思想消沉的狀態中,長此以往,會變得越來越羞怯,不利於同他人的正常交往。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對大學生人際溝通的影響
生活在完整家庭當中的子女,由於受到父母雙方的嗬護,其人格及心理素質發展比較健全。他們的交往方式多樣化,交往能力較強,對人的信任度較高,容易與人相處。在單親家庭,家長由於在精神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往往表現為心態失常,對待子女或過分溺愛,或過分嚴厲,情緒化嚴重,從而影響子女的心理狀態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單親家庭的子女往往比較敏感,感情脆弱,較難與他人相處。
2、父母的教育態度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態度是家庭教育的組成部分,在孩子性格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進而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及人際關係,並對其一生的人際關係起著定型作用。現在某些大學生表現出來的任性自私、好逸惡勞等性格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