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踐教學法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探索(1 / 3)

實踐教學法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探索

教學改革

作者:楊靜 謝健 黃春麗

本文為西安翻譯學院院級項目《實踐教學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編號J1311)研究成果

【摘 要】 在經濟學課程中應用實踐教學法,可以克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增強學生的互動性與參與性。應從課堂實驗、案例教學、學生課外實踐、視頻教學等方麵運用實踐教學法,並注意理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改革考核方式等問題。

【關鍵詞】 實踐教學法;經濟學課程;應用;必要性;途徑;注意問題

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由於其與社會、生活聯係密切,包括英語專業在內的各專業也逐步開設經濟學課程,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麵以及提升學生利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現實經濟現象的能力。但由於經濟學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具有較高的要求,同時知識較為廣泛,前後的知識具有一定的係統性,而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或其他文科出身的學生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相應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運用能力較弱,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整體感覺經濟學難度太大。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基於教材進行教學,而國內出版的經濟學教材千篇一律的缺乏實際性與引導性,因此對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影響。要解決以上的問題,讓學生較好的掌握經濟學理論,並以此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本文認為要從實踐教學法入手。

一、實踐教學法的含義

實踐教學法是相對於理論教學而言,是傳統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實踐教學法具體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密切聯係學生周邊的社會生活,將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論知識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的各種實踐活動,轉化為學生的自身實踐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其更能滿足對高素質教學人才的需求。

二、經濟學運用實踐教學法的必要性

上世紀90年代,由於當時國內急需經濟學人才,很多院校普遍開設,由於其解釋力較強,一度受到學生熱捧。但經濟學課程在教學中卻存在諸多困難,影響到教學效果。

1、陳舊的教學內容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西方經濟學是基於西方國家對生產、生活中各種現象的總結,抽象的反映社會現象、經濟規律的一門學科。社會經濟在發展,經濟學的內容也應相應變化,但目前國內的經濟學教材知識較為陳舊,某些教材雖然經過多次出版,但理論體係沒有變化,無法反映經濟學的發展;雖然某些教材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插入大量案例,但缺乏理論對案例的解釋;同時學生認為其案例距離自身太遠,一旦用經濟學的理論解釋案例,學生多是選擇放棄;選用的國外教材中缺乏適合中國國情的案例,雖有國外的案例,但其產生、發展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鋪墊,無法理解其含義。因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掌握經濟學係統的知識和思維方式。

2、不斷被壓縮的課時無法係統完成理論學習

為了培養技能型的人才,各個院校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對各課程的學時進行重新分配,經濟學的理論學時被不斷壓縮,從120學時減少到 80 學時,甚至部分院校減少為32學時。但經濟學知識較為龐雜,被壓縮後的課時導致教師無法對經濟學內容進行係統講解,課堂講授效果低下,若要提升講授效果,需要學生在課堂外主動自學,但擴招後的學生自學能力較差,部分院校為了壓縮成本,經濟學課程多是3、4個班合班上課,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3、生源質量的下降影響了教學效果

近年來,高校規模不斷擴大,地方高校生源質量嚴重下降,最直接的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下降,導致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較差。部分學生由於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是文科出身的學生,本身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認為西方經濟學難學,學習興趣不高;大多學生學習單純是為了應付考試,缺乏自己的思想與學習方法,沒有理解所學知識,隻局限於接受知識的層麵,缺乏通過自身學習獲取知識的習慣與能力;加之多數學生認為西方經濟學多為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性和應用性,用處不大,因而放棄該課程。

4、行政化的教學管理方式無法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

目前,高校對課程的教學管理方式分為考試和考查,西方經濟學多為各專業的基礎課,周4課時的多為考試課,周2課時的多為考查課,學生了解課程的性質,多是采用考前臨時突擊的方式應付考試,無法確定其是否理解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及用經濟學理論解釋相應的經濟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