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堰

散文空間

作者:陸建立

站在虹橋上,洋浦之水向北流著,一直奔波到杭州灣,納入大海。我家就在洋浦的東麵,村名也叫洋浦。這浦自唐代以來,一直是慈餘兩邑的界河,站在橋上向南遠眺,洋浦上的堰壩像一條巨龍,座南落北,靜靜地臥在兩邊河的中間。初夏梅雨季節,潑墨似的天空下,遠方的山脈,略顯灰蒙,山脈間卻清晰地蒸騰著層層白雲。陣雨斷斷續續,稀疏而碩大的雨滴突然砸了下來,在水麵上濺起一個個水泡,忽而破裂。

記不清來這裏的次數了,小時候曾在這裏遊泳、摸魚印象仍在眼前。幾年前,因拍攝慈溪境內的古橋,也來過幾次。這是一座橫跨洋浦上的單孔石橋,橋的一端落在橋頭漾塘孫家旁,另一端則在觀海衛的快船江畔,遠遠看去好似彩虹臥波,故名“虹橋”。虹橋無欄杆,梁石的兩側都刻有橋額,邊款早已模糊,連續去了兩次,才辨清左右兩邊的小字,上款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下款為“辛亥九月吉立、裏人重建”。武昌起義後正式改用黃帝紀元,到民國元年,前後隻有兩個多月時間,當時宣布獨立的省份也隻有十幾個。“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可能會用於布告、公文之類,但書於實物題刻,一定是少之又少,特別是那一班清末的遺老們,至死都不肯承認中華民國。想不到小小一座虹橋的題刻,蘊藏著一段風雲變幻的滄桑曆史。如今,它成為難得一見的辛亥革命曆史文物了。

虹橋與鎮龍橋直角相連。鎮龍橋是一座碶閘橋,南北架跨於堰壩端部,橋台與堰塘同寬。童年時候,從村裏河埠頭出發,坐航船去餘姚,船沿快船江必過此橋,管閘人將橋台西側立有兩根插碶板的槽石拉起,拉牽繩的人打過橋門,起閘放行。有時水流急,那船老大與拉牽繩的就非常吃力,在號子聲聲中,大家總算過了堰閘,那船就會一路順風,洋浦上櫓聲欵乃,帆船在河上晃悠,層層水紋不斷向兩岸擴散。現在再次看起來,橋台較寬,橋麵窄了點,兩根梁石並鋪,可能為方便碶板的插拔,梁石靠架於碶槽石一邊。兩根梁石,厚薄不一,東邊一根較厚,撥開雜草堆,發現了梁的一側刻有“道光癸卯歲慈北重建”,西邊梁側刻有橋額“鎮龍橋”,看不到落款,因此,就很難判斷兩根梁石年代了。留下的是百姓齊心協力鬥惡龍的傳說,你看,站在鎮龍橋上向南望去,隻見長長的雙河堰恰似一條巨龍,二旁水流集彙,酷似惡龍四肢掙紮之態,真是太神奇了。這橋與塘上的荒草相伴,旁邊已看不到以前文昌閣的痕跡了,據當地老人回憶,鎮龍橋上的文昌閣原是一座宮殿式三間兩層飛簷建築,四麵回廊,上層塑有文昌帝君,是當地及過路群眾拜求文運官運的重要場所,也是當時慈北、姚北兩地文人活動聚會的地方。此閣在清中後期興修排水閘的時候被拆除了。或許洋浦的泄洪、排澇量也夠了,現在的河道又失去了運輸的功能,閘已被堵塞而廢棄了,橋門下早已荒草叢生,密實的茭白叢像壯士一般護衛在古橋畔,世事真是變幻莫測,隻能長歎一聲。

今天的行程是走雙河堰,鎮龍橋算是雙河堰的起點,雙河堰也稱漾塘,或洋塘。堰的兩旁分東、西兩條河,以前是兩縣界線,現在是慈溪東河區與中河區的水位節製堰壩。堰壩呈南北走向,寬3.3至5.8米,全長約一公裏,南與東橫河東端相接,北至鎮龍閘,與快船江最北端連在一起。東河之水從慈溪最大的杜湖、白洋湖而來,通過快船江流往鳴鶴、觀城以東內河。西河則從上林湖而下,經東橫河流入,過洋浦而入海。雙河堰不單是水利工程,也是曆代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以前曾留下雙河十二景詩,像雙河勝概、三山登覽、虎嘯地辟、龍眠洋浦等。清代詩人毛鍾琪曾作有《洋浦漁唱》詩:“瀛海通潮可問津,輕舟日夕往來頻。一聲欵來煙波淨,萬裏明空境界新。興動濯纓滄水上,詩成把酒鑒湖濱。忘機隻有閑鷗在,慣伴漁磯鼓枻人。”

初來的人必定會感到奇怪,好端端的堰壩為何築在河的中間?出生在洋浦西邊的餘秋雨先生寫了家鄉的廟宇、牌坊、杜白湖、夜航船、老屋等,就沒有寫過雙河堰。他倒寫了遠在四川成都的都江堰,稱其為中國曆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超出萬裏長城的社會功能。我看了雙河堰之後,覺得這水利工程也如都江堰一般惠國惠民,庇護和濡養了慈餘兩縣一方百姓。餘姚上林與慈溪鳴鶴兩鄉,地勢高低不一,鳴鶴鄉地勢較低,上林之水泛溢,則流入鳴鶴,每年淹沒了莊稼田園,危害百姓。早年間,當地百姓自願捐資,在河中央造起一條土塘,將洋浦的水流一剖為二,分為東西二河而成現狀。西河南接餘姚的東橫河,可通姚江,向北仍由洋浦口入海。東河南納白洋湖來水,向北到鎮龍橋與快船江相彙,折而向東,一直可以通到舊時屬於鎮海縣的龍山。曆史記載,就在唐景隆元年(707年),因旱季放水方便,或餘慈二地便於水上運輸,邑人又在漾塘上開挖兩閘,“南曰雙河”,“北曰洋浦”,雙河之名由此而來。從此西流截斷,水患扼製,鳴鶴於是成了膏腴之地,被稱魚米之鄉。清代白湖詩社詩人、鄉賢葉金鏗賦曾作詩描述雙河的變遷:“一帶雙河寬,滔滔湧急湍。由來先蓄勢,從此挽狂瀾。高閣何時建,長河落日殘。欲張文陣起,藉手望詞壇。”這詩已經成了洋浦上的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