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統帥6(2 / 3)

1358年十月,徐達與邵榮等人聯兵奪取了宜興。這樣一來,朱元璋相繼取得了應天周圍的戰略要地,在東麵擋住了張士誠西犯的門路;在西麵對徐壽輝采取以守為攻的戰略。

1360年五月,徐壽輝被部下陳友諒殺害。陳友諒自稱皇帝,國號漢。他占有江西、湖廣大片地盤,是割據群雄中力量最強、野心也最大的人。他派使者與張士誠相約,東西夾攻朱元璋。然後統率大軍沿江東下,來攻應天。

朱元璋命諸將分頭埋伏於應天城內外各險要地點,而後派陳友諒的熟人康茂才詐降,誘使陳友諒進入埋伏圈中。伏兵四起之後,陳友諒情知中計,但已無退路。此時,徐達伏兵於南門外,看見朱元璋黃旗揮動,即刻帶兵殺出。這一戰擊潰陳友諒的主力,生俘七千餘人,繳獲幾百艘戰船。

陳友諒乘船逃脫,奔還江州(今江西九江)。

徐達乘勝統兵收複太平,又與諸軍會合,攻克安慶。

正當朱、陳兩軍在江南連續作戰的同時,江北的紅巾軍接連失利,形勢危急。1363年,投降元朝的張士誠圍攻安豐(今安徽壽縣),劉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如果安豐失陷,應天就將失去一道屏障。朱元璋帶領徐達等將渡江北上救援劉福通。

就在這時,陳友諒乘機發兵六十萬,大舉進攻,首先包圍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督軍死守城池,等待援兵。

七月,朱元璋親率大軍至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開戰第一天,徐達衝鋒在前,率部下擊退敵軍前鋒部隊,殺敵一千五百餘人,繳獲一艘大船。俞通海等將發起火攻,燒掉敵船二十餘艘。徐達戰船著火,敵軍乘勢反攻。徐達奮不顧身,帶頭撲滅大火,拚死搏戰,與朱元璋派來的援兵一起殺退敵軍。

兩軍於湖上相持不下。朱元璋擔心張士誠乘虛進犯,便命徐達連夜回應天負責守備。徐達在應天修城備糧,整頓士卒,警惕防守,使朱元璋得以無後顧之憂。

鄱陽湖一戰長達三十六天之久。朱元璋依靠火攻終於大勝敵軍。陳友諒在激戰之中被飛箭射死,全軍失去主帥,潰退回武昌。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自立為吳王,設置百官,建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

朱元璋從起兵以來,部下將帥中最著名者有三人,第一位就是徐達,其餘兩人是常遇春、邵榮。

朱元璋消滅了兵強地廣、雄踞長江上遊的陳友諒,解決了四麵的強敵,自己的軍力地盤也更加壯大。他的下一個進攻目標,便是割據東吳的張士誠。

張士誠是淮南泰州(今江蘇泰縣)人。泰州靠海,居民都曬鹽維生。張士誠兄弟幾人從小到大,是靠撐船販賣私鹽混光景。他為人仗義疏財;是當地私鹽販子的頭目。地方上的大戶和官府常常欺侮勒索鹽船,人們早就怨恨在心。1353年,張士誠趁著天下義軍蜂起的形勢,帶著兄弟朋友共十八位壯士,舉事造反。貧苦農民、鹽民、無業遊民群起風從,很快攻下泰州、高郵,占據了三十六個鹽場。張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大周。

經過六七年的擴張經營,張士誠占地兩千餘裏,盛產糧食,又有魚鹽桑麻之利,人口眾多,最為富庶。但他生性持重,待人寬和,遇事缺乏主見,隻想守住自己的地盤,無甚大的野心。他手下的武將文臣,大多是當年窮困潦倒的江湖朋友。如今有了地盤,成了氣候,這些人個個貪圖享樂,爭著修房子建園子,平日裏更是伎優聲色,歌舞宴樂,已經很快地腐化敗落了。

從元至正十六年(1356)起,朱元璋便與張士誠接境,雙方互相攻伐,大小衝突不斷,僵持了近十年時間。由於朱元璋以全力對付陳友諒,所以對張士誠基本上取守禦之態。

張士誠的地盤以長江為界,分為兩部分。江南的浙西地區防守比較堅固,而江北的淮東地區防守則相對薄弱。朱元璋東征張土誠,采用先北後南的策略。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秋天,徐達受命為總兵管,統率常遇春、胡美、馮勝等將,帶領步、騎、水軍,渡江北上,進攻淮東地區。

徐達率軍很快攻克泰州,活捉守將嚴再興等人。然後,分兵命部將劉傑攻取興化,他自己進兵包圍高郵。朱元璋擔心徐達深入敵境,無人策應,便命其退回泰州,先攻取淮安、濠州和泗州(今江蘇盱眙)。

張土誠為了分散牽製江北的朱元璋軍隊,出兵攻擊江南的宜興。朱元璋命徐達渡江還擊,打退了張士誠的軍隊,生俘敵士卒三千餘人。然後,徐達又還兵江北,攻打高郵。

徐達從江南回師後,經朱元璋同意,以孫興祖守海安,常遇春統水軍為繼援,自己與馮國勝一起,很快攻克高郵城,殺死守將俞同僉等人。

高郵既克,朱元璋派使者告喻徐達,乘勝取淮安。

徐達揮兵圍城。淮安守將梅思祖等人看到形勢嚴峻,遂開城投降,並獻出所轄的泗州。隨後,徐達又進兵攻取興化。這樣,淮東地區便基本平定了。

在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的議事會上,徐達主張道:“張士誠等人驕傲而且反複無常,暴斂民眾,荒淫奢侈,這是上天要使他們滅亡。他所任用的驍將李伯升、呂珍之徒,都是卑劣小人,依靠手中兵將追求富貴享樂。執掌政務的黃敬天、葉德新、蔡彥文三人,都是迂闊書生,胸無大計。我願奉主上威德,率精銳之師出師,聲討兵伐,三吳之地可計日平定。”

朱元璋聽後大喜道:“你的想法與我完全相合。這樣的話,大事一定能夠成功。”

七月,左相國徐達受命為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統領二十萬大軍,出太湖直取湖州(今浙江吳興)。根據朱元璋“先分其勢”的策略,同時由李文忠、華雲龍帶兵攻杭州和嘉興。

話說徐達等人率軍進至湖州三裏橋時,敵方守將張天騏兵分三路迎戰。徐達亦分三路進攻,自己居中路。交戰不久,常遇春擒獲敵將黃寶,其餘兩路敵軍急忙退回城中。

張士誠遣李伯升援救湖州,隨後又增派朱暹、呂珍等人帶兵六萬來援,屯駐於城東的舊館,築起五個營寨。另外,還有張士誠的女婿潘元紹駐兵烏鎮,為呂珍等人聲援。

此時,朱元璋派湯和自常州增援徐達,諸將於東阡鎮南的姑嫂橋一帶築起十座營寨,阻絕舊館方麵敵軍入援湖州的通道。徐達又遣精兵夜襲潘元紹。元紹遁逃,徐達下令填塞溝渠水港,絕敵運糧之道。

張士誠看到湖州危急,援兵又被阻隔,便親自帶兵來援,但被徐達在皂林(今浙江桐鄉北)擊敗。九月,張士誠又派部將徐誌堅以輕舟出東阡鎮,欲攻姑嫂橋,不料遇上風雨大作,結果三千餘人一起被打敗活捉。攻取湖、杭後,朱元璋的第二步便是圍攻平江,消滅張士誠。早在圍城之前,寧海(今山東牟平)人葉兌曾向朱元璋建議用“銷城法”圍攻平江。就是在距平江城一箭之地外築起長圍,四麵立營,屯田固守,將張士誠困死於城中。

徐達統率大軍進逼平江,采用了葉兌的方法。他屯兵於葑門外,其餘常遇春、郭興、華雲龍諸將分段屯駐,修築長圍。又架設起三層的大木塔,居高臨下監視城中動靜,名為“敵樓”,其上設置有弓弩火銃,又用“襄陽炮”,日夜轟擊城中。

平江城外無援兵,內乏糧草,張士誠幾次試圖突圍都被堵死。朱元璋幾次派人前去勸降,都被張士誠堅決拒絕。他的部將莫天駐守無錫,為平江聲援。莫天派手下善泅水的楊茂潛入平江,傳遞消息。楊茂在閶門水寨被徐達部卒抓獲。徐達釋放了楊茂,向他申明形勢大義,收為內應。平江雖被圍困,但堅城一時難拔,因而徐達讓楊茂繼續為平江和無錫之間傳送情報,這樣,他就可以全部了解敵方的虛實動靜。

1367年二月,徐達因平江久圍不克,遣使向朱元璋請示。朱元璋親筆寫信道:“大將軍自隨我起兵以來,天性忠義,沉毅有謀,勘亂定難,可比古代豪傑。……今後軍中緩急事宜,一切由將軍自行定奪。”

徐達得朱元璋手書,遂傳令所轄四十八衛將士加緊攻城。有一天,張士誠之弟張士信正在城樓上吃飯,被城下的“襄陽炮”擊中,粉身碎骨而死。

城中張士誠聽取部將熊天瑞的建議,也製作飛炮,轟擊城下。城中的木石用盡,又毀祠廟民房作為材料。徐達傳令軍中架起木屋,上承竹笆,士卒伏於其下,以擋城上箭石炮火。

九月,平江城中糧盡,軍民以枯草老鼠為食。張士誠身陷絕境但仍不投降。徐達下令全軍強攻破城!城下戰鼓擂動,火炮齊鳴,二十萬大軍殺聲震天,將士人人奮勇爭先。徐達督軍首先攻破葑門;常遇春攻破閶門水寨,直逼城下。張士誠令樞密唐傑上城督戰拒敵。唐傑抵擋不住,投降。參政謝節、潘元紹是在城門紮營,此時看到大勢已去,也相繼投降。

將及黃昏時分,張士誠軍全線崩潰。徐達指揮全軍從四麵八方架起雲梯,蟻附登城,衝入城內,與敵軍展開激烈的巷戰。

張士誠與其副樞密劉毅收攏殘兵,尚有二三萬人。他親自督戰,在萬壽寺東街與徐達軍拚殺,但很快就因力量懸殊,又複失利,劉毅也投降了。張士誠倉皇退入他的王宮,身邊隻剩下幾名親兵。這時,後宮齊雲樓大火衝天,張土誠的妻子劉氏點燃了樓下的柴草,自焚身亡。見此淒慘斷腸情狀,張士誠長歎幾聲,轉身關起房門……

暮色蒼茫。平江城中的喊殺聲已經微弱。降將李伯升奉徐達之命,前去勸諭張士誠。他匆匆進入宮來,張士誠已懸梁自縊。李伯升讓隨從趕忙將其解救下來,幸虧氣息未絕,許久才緩過氣來,但卻閉目不語。徐達聞報,命將張士誠押送應天,聽候朱元璋處理。最後,張士誠還是在看守之地自縊而亡。

平江既破,城中二十萬軍民向徐達投誠。徐達與常遇春按事先約定,分平江為兩半,各自駐守,安撫民眾,並下令全軍將士各懸一塊小木牌,上書軍令:“掠民財者死,拆民居者死,離營二十裏者死。”

徐達率諸將從平江凱旋歸至應天,朱元璋親到戟門迎接,頒下敕書表彰諸將,然後按功行賞。徐達進封為信國公,常遇春為鄂國公。

攻滅張士誠後,朱元璋派朱亮祖、湯和等人率軍征討浙東的方國珍,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削平了這個稱雄浙東二十年的割據者。與此同時,朱元璋決定了北伐滅元大計。

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北取中原。行前,朱元璋又當麵告諭眾將:“大軍出征是奉上天之命,討平禍亂。因而命將出征,重在選人得當。治軍嚴明,戰勝強敵而攻取城池,具有統率才能的,莫如大將軍徐達。勇敢無畏,敢當百萬之眾,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常遇春。我不擔心常遇春打不了硬仗,隻擔心他會輕敵。身為大將而好與小將爭勝,這可不是我所希望於諸位的。這次出師北伐,如果大敵當前,以遇春為先鋒,與馮勝分為左右兩翼,各率精銳衝擊向前。薛顯、傅友德都是勇冠三軍,可各領一支人馬,獨當一麵。大將軍徐達專門主持中軍,責任是運籌決勝,策勵諸將,切不可輕舉妄動。”

徐達統率北伐大軍從淮安出發,先進入山東。配合北伐主力的偏師,由征戍將軍鄧愈率領,從襄陽北略南陽,以分散元朝兵力。北伐軍所過之處,張布“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討元檄文,告諭官吏和民眾。討元檄文起了巨大的宣傳號召作用,許多州縣紛紛投降,北伐軍進展順利。

十一月,徐達指揮大軍攻克沂州(今山東臨沂),然後遵照朱元璋的指示,命部將韓政扼守黃河天險,張興祖攻東平、濟寧,自己親率大軍攻克益都。十二月,大軍兵臨濟南,元將達多爾濟(朵兒隻)開城投降。徐達命指揮陳勝鎮守濟南,自己複還益都,分兵攻取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北伐軍從誓師出征起,前後三個月的時間,山東基本被平定。徐達將山東各地的土地甲兵賬冊圖籍等一並上奏朱元璋。

在劍匕伐軍連連攻取山東州縣的捷報聲中,1368年正月四日,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建立起朱明皇朝,年號洪武。新朝建立,自然要封賞功臣,任命百官。朱元璋任命的左、右丞相,一個是李善長,一個是徐達。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李善長秉任太子少師,徐達秉任太子少傅。

二月,明北伐軍沿黃河西進直入河南境內,連克永城、歸德、許州(今許昌),直逼陳橋。元汴梁(今開封)守將左君弼獻城投降。徐達留都督僉事陳德守汴梁,統率大軍向河南(今洛陽)進發。

四月,明北伐大軍自虎牢關進至塔兒灣(今河南偃師境內),元將脫音特木爾統五萬大軍列陣於洛水北岸。副將軍常遇春單騎先闖敵陣,射殺敵前鋒一人,縱馬大呼恃勇衝鋒,徐達指揮大軍繼後,以不可阻擋之勢全線衝擊,元軍大潰。脫音特木爾逃往陝州,明軍乘勝追擊五十餘裏。外圍之戰取勝,明大軍紮營於洛陽北門外。元守將李克彝棄城而逃,梁王阿掄隻好出城投降。

明軍繼續西進,攻克陝州(今河南陝縣),直逼天險潼關。元守將李思齊、張思道聞明大軍將至,慌忙丟棄輜重奔向鳳翔。明軍先鋒都督通知馮宗異引兵進入潼關,向西直至華州(今陝西華縣)。

至此,明北伐大軍平定山東、河南,又據潼關堵住關中元軍東下出路,對元大都形成了月牙形的包圍態勢。

五月,朱元璋駕幸汴梁,大會諸將,厚加慰勞,同時研究下一步的進軍方案。

朱元璋詢問新的戰略部署,徐達道:“自我大軍平定山東、河南,元軍統帥擴廓帖木兒在太原觀望不進,如今潼關也被我軍控製,張思道、李思齊失勢西竄,元大都的聲勢已絕。我軍乘勝直搗其城,可不戰而得之。”

朱元璋看看地圖道:“你講得很好。不過,北方土地平曠,利於騎兵作戰。你應當挑選部將領兵作為先鋒,然後督水陸大軍繼其後,用山東糧食為軍餉。大都沒有了外援,城內人心自然驚潰不安,必定會被我大軍攻克。”

徐達又向朱元璋請示道:“如果大都攻克而元朝君主北走出關,我軍是否窮追不舍?”朱元璋回答:“元朝氣運衰微,定會自行滅亡,不必煩勞我軍窮追。一旦元朝君主逃出塞外,我軍宜固守邊關疆土,嚴守其侵犯便是。”

七月,朱元璋返回應天,他臨行一再告諭徐達等人:“中原人民,苦於動亂已經很久了。朕命你們北伐,就是為了解救人民。諸位將軍攻克城鎮,切勿搶掠,切勿焚燒,一定要讓市場照樣買賣營業,讓百姓各安其生。”

徐達、常遇春率諸將會於河陰(今河南滎陽),然後分遣兵馬進入河北。閏七月,徐達於臨清招集諸將,部署具體進軍方略,命傅友德開辟陸路以通步、騎兵,都督副使顧時負責疏浚河道以通水軍。

明北伐軍沿運河推進。常遇春首先攻陷德州,接著又克長蘆(今河北滄州)、直沽(今天津)。據守天津的元丞相也速從海口望風而逃,大都震動,人心惶惶。

明軍進至河西務(今河北武清東北),大敗元軍,生俘二百餘人,乘勝推進到通州(今北京通縣),又利用大霧天氣,伏擊元守軍,守將布顏特穆力戰身死。

通州失守的消息傳到大都皇宮之中後,元順帝大為恐慌,集合後妃、太子說道:“今日豈能重蹈北宋徽宗和欽宗亡國被俘的覆轍!”他不顧臣下的勸諫,以保命為先,於閏七月二十七日深夜,帶著後妃、太子從建德門倉皇而出,經居庸關北走至上都開平(今內蒙多倫西北)。

八月二日,徐達率軍進至大都齊化門,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溝,進入城中。徐達登上齊化門城樓,兵士將元順帝留下守城的淮王、左右丞相等人押到。這些人不肯投降,被徐達下令處死。其餘的元朝大臣將士都以性命為重,願意歸順明朝,他們都受到寬大處理,無一人被濫殺。徐達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庫圖籍寶物,派指揮張勝帶一千兵士守衛皇宮,同時嚴令所有將士,不得騷擾百姓。由於朱元璋早有告誡,以及徐達嚴厲約束,北伐軍紀嚴明。大都城中官吏人民生活安定,一如平時,街市上的店鋪買賣營業也未曾停頓。

攻取大都,標誌著蒙元朝統治中國的結束。徐達即刻遣使向應天獻捷,又命傅友德、華雲龍負責整修城垣。朱元璋接到捷報後,宣布大赦天下;下令改大都為北平府,由孫興祖、華雲龍駐守;詔命徐達、常遇春、湯和、馮宗異等人率大軍攻取山西、陝西等地,掃清元朝的殘餘勢力。

大都攻克,元朝滅亡。但元順帝逃至上都,仍然保持著完整的政府機構,元軍的力量仍然不可輕視。西北地區尚在元殘餘勢力的控製之下。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徐達指揮的西征大軍,以常遇春為先鋒,從河北翻越太行山進入山西南部,進取澤州(令出西晉城),元守將賀宗哲棄城逃遁,明軍又進克潞州(今山西長治)。

據守太原的擴廓帖木兒(原名王保保)派兵南下來爭奪澤州。明將楊璋奉命援救,與元兵中途遭遇,失利敗歸。擴廓帖木兒又企圖乘北平空虛,兵出雁門關去偷襲。徐達聞此情報後,對諸將道:“王保保主力遠離,則太原必定守備空虛。北平我軍有六衛三萬兵馬,孫興祖將軍統率,足以抗擊來犯之敵。現在我軍乘其不備,直搗太原,使其進不能戰,退無所依。這在兵法上稱為‘批亢搗虛’之策。如果王保保回軍來救太原,必定為我擒獲。”

徐達揮兵直指太原,擴廓帖木兒在遠襲北平的途中聞報後,急速回軍來救。十二月,元軍前鋒騎兵突然出現於太原城外。傅友德、薛顯率領數十名敢死的精銳騎兵,擊退來敵。常遇春向徐達建議道:“我軍騎兵雖已集結,但步兵未至。驟然與敵交戰,必定會多有損失。如果夜晚偷襲敵營,定能奏效。”徐達聽後連聲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