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寶藏傳說(1 / 2)

“教授,你覺得我這吊……不,橄欖船雕值多少錢?”我仿佛聽見了錢在嘩啦落地的聲音。

“一千到三千萬人民幣左右。”

多少來著,千萬是多少個零來著?我徹底愣住了,沒想到,真他妹的沒想到自己一直掛在幾千萬在脖子上招搖過市呐,剛想要考慮是否把它給賣了,這時白大小姐冷不生丁地加了一句,“它完好的時候。”恨得我有種馬上要吐血的衝動。

說起這一次的行動,章教授和白大小姐的父親都癡迷南粵文化,他們將目光放在張保仔寶藏寶的地方。

其實很好理解,凡是出航去遠海的商船,都是一個單一性微縮的社會,當時的人們會把那個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帶上船,這種高度濃縮過的曆史標本,將為白父他們洞察當時的貿易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地麵上無從捕捉的佐證。

按白父的保守估計,一艘長三十米、寬十米米左右的普通中型商船光瓷器就能裝載十萬件以上。

這些在海底的文物,由於與腐蝕菌隔絕,通常都保存得很完好。文物數量龐大、品相保存完好,因此在考古界有一種說法,叫做“一船賽十墓”。再加上清仁宗嘉慶年清朝已經內憂外患列強紛紛對神州大地伸出了魔爪。

以東印度公司為首等惡名遠揚的侵略者一船一船地往來往於中國與國內,他們瘋狂地將中國各個朝代的寶貴文物運回自己的國家,不知道中國多少珍貴的文物因此被運上船流失海外。

就在這個時候,作為日後橫行南中國海所向無敵的海上之王,張保仔撅起了,他的船隊有一次在南海與葡萄牙船隊衝突,全殲葡隊後發現葡艦上的財物全是襲擊擄掠中國客船得來,這種事情當然引起張保仔極大憤慨,於是他集結大隊,縱橫海上,經常襲擊侵犯我國領海的葡、西、荷、英等國船艦,使殖民者提起張保仔都心驚。

張保仔全盛時期有部屬超過七萬多人,大小船一千多艘。而他的大船還裝有大炮,備有不少短刀、長矛等,小船裝一種專門針對帆船,撕裂帆,奪去其動力的旋轉炮。

就是這樣一個人,將南中國海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清政府多次派兵剿滅,均遭失敗,一直到一八一零年,張保仔投降清朝的時候,他打劫各國商船所得的財富劫掠所得多得無法計算。

據說他所搶得的財富被其一分為三:美其名日天一份用來資助四方貧民。地一份,挖地深藏以備日後事情有變時東山再起。人一份,犒賞為他拚命賣力的將士。

當年張保仔埋藏財寶的地點很多,傳說在香江、福建沿海及其附近島嶼的藏寶窟就有十幾處,如已經被證實並被人取走的鹽灶卻就是在深山老林中,據說四十年前一名中山人,偶然破解了秘密,從不起眼的石罅中得到了黃金,而其他的馬鞍山、牛山、劍灣、石牛咀、香爐洲和黑豬島等後人均無法破解。

相傳藏寶地點都記在張保仔的手抄本上,但手抄本失傳已久,連副本也隻是後輩口頭流傳,此後民間也就流傳著各種神秘的辦法,幾乎所有島民都有一套自己的說法,亦真亦假,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