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地獄深淵爬上來的人(1 / 2)

“這烏篷船好精致,”章教授緊緊地盯著湖中心的船,良久卻對我道:“不對啊,它……它太……”

“太大了是嗎?”我們此時離那湖中心的烏篷船大概有九百到一千米,這種距離看上去,它也不小,那走近了看,得多大?聽章教授說,這種烏篷船是江南一帶的一種獨特交通工具,因頂篷漆成黑色而得名,是江南的水鄉常用來載人的交通工具。

水鄉自然是船的世界,烏篷船或行或泊,行則輕快,泊則閑雅,或獨或群,獨則獨標高格,群則浩浩蕩蕩,烏篷船是水鄉的蛟龍,更是水鄉的風景。

它多以載人為主,運貨則絕少,因為這種船要兼顧輕與快的前提,則必須船身做成一個規格,不能太大,不能太寬。而且人數也不能太多,這隻要源自於它的動力結構……沒錯,它是用人撐船的,也就是搖櫓

在過去,南海一帶的烏篷船指的就是那些用搖櫓的“舢板”和“明瓦”之類的船隻。這些船隻構造十分精致,在船頭上,雕刻有似虎頭形象的動物“鷁”,其神態似在微笑,看上去又有些恐怖。

而眼前我們所見的這艘烏篷船,看上去不僅僅大,而且樣式考究之極……這樣的船,算啥?宮廷禦用還是特供?更重要的是,誰能給這樣的一首大船搖櫓?

章教授說起一個關於它的民間傳說,古粵這個地方本是澤國,在誰閘未建之前,河流就可以直通大海,“鴿”居海內,性嗜龍,龍見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頭上,使龍不敢作祟,行船可獲安全。

船頭兩側,擺有兩個雕鑿獅子的石墩,最考究的還用白銅製作。前艙下船要走幾級扶梯,兩邊各有一塊擱板,可放東西。這裏鋪上板,就可搭成看戲台;在前艙和中艙之間,設有書畫小屏門,寫有“寒雨連江夜入吳”、“月落烏啼霜滿天”一類的詩句,畫有梅、蘭、竹、菊之類的圖案;靠中艙的兩側有“十景窗”,可擺書籍或糕點;後艙設有睡鋪和爐灶。這種烏篷船的船身較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艙內可放置桌椅,供遊人打牌、飲宴。船尾至少備有兩支櫓,航速較快。

所謂“三明”的大船,即在中艙的兩扇定篷之間又裝一扇半圓形的遮陽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著片片一寸見方的薄蠣殼片,既能避雨,又可透光。一般的“三明瓦”都有三個艙,中艙有三扇定篷。定篷間有二道明瓦的船叫“舢板”。“舢板”比“明瓦”小得多,行船速度較快,故得其名。考究的“梭飛”前艙設有櫥灶,備有茶酒肴撰,中艙陳設古雅,字畫古玩,一應俱全。紹興水鄉景色迷人,舊時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或行令猜拳,眼福、口福為之一飽。這些大烏篷船為官宦、富商作客、遊覽、掃墓、迎親、看戲所用,現在早已絕跡。如今,南海一帶能看到的烏篷船,隻有那種載客的烏篷腳劃小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