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
英土戰爭
英土戰爭指英國為奪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而發動的一場戰爭。
在拿破侖外交活動的影響下,土耳其於1806年對俄國宣戰。英國借口是俄國盟邦,對土耳其采取軍事行動。1807年2月,英國海軍上將達庫埃爾特的分艦隊駛入達達尼爾海峽。分艦隊壓製敵方海岸炮台,擊毀擔任掩護海峽任務的6艘軍艦中的5艘,然後突入馬爾馬拉海域,直逼伊斯坦布爾。達庫埃爾特上將向土耳其蘇丹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停止對俄國的軍事行動,將達達尼爾炮台交由英國軍官控製,驅逐法國大使。
土耳其故意拖延談判,趁機在法國教官的幫助下加固了首都和兩個海峽的防禦工事。海上無風也是英國分艦隊無法采取堅決行動的部分原因,分艦隊在伊斯坦布爾附近駐泊近兩周。3月2日,達庫埃爾特擔心艦隊陷於封鎖,下令撤出馬爾馬拉海。在達達尼爾海峽,土耳其海岸炮台使英國分艦隊遭到相當大的損失:2艘輕巡航艦被擊沉,英軍被打死近200人,打傷400多人。
英國一心要對土耳其進行報複,於1807年夏發動了對土耳其附庸國埃及的遠征,但未能成功。埃及軍隊一再挫敗英軍,並迫使英軍投降。
此後,英國沒有再對土耳其采取軍事行動,1809年雙方簽訂達達尼爾和約。和約條款規定土耳其應封閉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任何外國軍艦均不得通過。這項規定嚴重損害了俄國的利益。而後,在製訂關於兩海峽地位的國際法令時,這項條款起了重要作用。英俄戰爭
英俄戰爭是俄國根據1807年鐵爾西特和約參加大陸封鎖而引起的一場戰爭。
1807年8月,英國分艦隊襲擊俄國的盟國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掠走丹麥幾乎全部艦隻。俄國隨即對英宣戰。
戰爭主要是交戰雙方的少量兵力在大西洋、地中海、亞得裏亞海、波羅的海和巴倫支海進行個別的戰鬥,由於瑞典態度的改變,整個局勢對俄國來說變得複雜化了。
盡管瑞典原先同俄國訂有條約,但瑞典國王拒不接受俄國要求對英艦關閉瑞典港口的建議,反而於1808年1月同英國簽署協定。
根據這項協定,英國政府在一旦瑞典與俄國交戰時應向瑞典提供一支1.4萬人的軍隊和每月100萬英鎊的款項。
俄國的各個分艦隊和一些艦艇原來是用以對付拿破侖法國和土耳其的,並且分散在各個戰區,現在國際形勢發生急劇變化,俄國艦隊就陷入了極其困難的處境。
波羅的海艦隊力量減弱,因為最好的艦隻尚在地中海。黑海的海峽被土耳其封閉,俄艦無法通行。海軍中將謝尼亞文的分艦隊正在從愛琴海向波羅的海返航途中,與本國基地尚無法聯係。
俄國準備抗擊敵人的進犯。在喀琅施塔得、彼得堡和阿爾漢格爾斯克附近構築了海岸炮台,在許多航道上設置了木樁障礙物。1807年正月,英國在樸次茅斯掠走了俄國“快速”號護航艦和裝載供應地中海分艦隊所需物資與錢財的“威廉米納”號運輸艦,戰端從此開始。
英國艦隊封鎖了有俄艦駐泊的外國港口,襲擊有俄艦停靠的海岸地區,掠走俄國商船。
1807年11月,擁有13艘戰列艦,11艘巡航艦,5艘兩桅橫帆船的英國分艦隊封鎖了在裏斯本港躲避狂風的謝尼亞文分艦隊。英軍從陸路占領了裏斯本,迫使謝尼亞文與英軍指揮部舉行談判。
根據達成的協議,俄國的這些艦隻在戰爭結束前由英國政府控製,艦上人員由英船運往裏加。
1808年4月21日英軍又在西蒙斯敦港灣扣留了俄國海軍中校戈洛夫寧率領的開往太平洋進行科學研究的“狄愛娜”號護衛艦。
隨後,戈洛夫寧利用狂風大作的時機指揮“狄愛娜”號逃脫。
1808年8月14日,英國人在波羅的海襲擊俄艦“弗謝沃洛德”號。該艦人員在進行了頑強抵抗之後,於8月15日燒毀了自己的軍艦。
1809年6月初,英國艦隊駛入芬蘭灣,在那根島和蘇羅普角之間拋錨停泊。數艘英艦在錨地以東直至塞斯卡島一帶水域遊戈。
除個別的戰鬥外,英國人沒有對俄國艦隊主動出擊,而隻是掠走並擊沉俄國的商船。
1809年9月,波羅的海的作戰行動停止了。
1810年在巴倫支海諾爾德卡普角附近,英軍又掠走一艘俄國船。航行途中,俄國海員繳下了看守人員的武器,俘虜了他們,終於返回基地。
總的來說,兩國都竭力避免決戰,這對戰爭進程是有直接影響的。英國政府不止一次地表示願意同俄國簽訂和約。英俄戰爭使俄國在經濟交往上蒙受了巨大損失。拿破侖軍隊入侵俄國後,俄國便與英國簽訂了和約。英丹戰爭
英丹戰爭是1799~1815年所謂拿破侖戰爭的組成部分。丹麥原先保持中立。
但由於英國海軍損害了丹麥的海上貿易,促使丹麥倒向法國一邊。為了防止丹麥參加大陸封鎖,英國未經宣戰就在1807年8月16日派出部隊在丹麥海岸登陸,這支登陸部隊協同海軍封鎖了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
9月7日,在哥本哈根遭到敵人猛烈炮擊之後,丹麥軍隊指揮部被迫放棄首都。英軍掠走了丹麥的幾乎全部軍艦和兵工廠。
但丹麥並未投降,而於1807年10月底同法國結成軍事同盟,參加了大陸封鎖。11月4日,英國對丹麥宣戰。俄國則作為丹麥的盟國,於11月7日對英宣戰。為了先敵行動,俄軍在瑞典進攻丹麥之前,於2月9日搶先對瑞典采取軍事行動。
這便支援了1808~1809年丹麥對瑞典的作戰。俄國所以參加丹麥的反英戰爭,是由於1807年鐵爾西特和約條款的規定。
這項條約使瑞典的局勢大為惡化,瑞典軍隊於1807年8月已被拿破侖軍隊圍困在呂根島。而在貝納多元帥統率的法軍於1808年3月在丹麥登陸之後,瑞典麵臨的威脅就更加大了。
但是,隨著俄國反英方針的削弱,俄國為支援丹麥而參戰,就逐步成為純粹象征性的行動,而從1809年起連這一點也終止了。英國與丹麥之間的軍事行動實際上僅局限於丹麥海軍殘部同英國艦隊的衝突。
由於拿破侖1812~1813年的失敗,瑞典軍隊進占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丹麥也終於敗北。1814年基爾和約規定,丹麥將挪威割讓給瑞典,以換取呂根島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將赫耳果蘭島割讓給英國。上述各款經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批準。英丹戰爭的結果是,英國除掉了一個海上貿易的勁敵,而丹麥則降為海上二等國。奧法戰爭
奧法戰爭是奧地利為鞏固自己的獨立和收回根據1805年普雷斯堡和約失去的領土而同拿破侖法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為了準備這次戰爭,奧地利同英國結成了所謂的第5次反法聯盟,改組了軍隊,展開了3個集團軍。查理大公統率的基本兵力集結於博格米亞,準備對巴伐利亞境內分散的法軍實施突擊。同時,為了組織和支援蒂羅爾和達爾馬提亞的反法起義,分別派出一個軍和一個旅到上述兩地。
1809年4月9日,奧對法宣戰,查理大公的軍隊轉入進攻。
但是,軍隊前進緩慢、行動遲疑。拿破侖迅即調集大量兵力到作戰地域,奪取了主動權。4月19~23日,在阿本斯卑爾格、泰根、蘭次胡特、埃克繆爾和累根斯堡附近多次發生激戰。奧軍損失兵力約4.5萬人,退守維也納。拿破侖乘勝追擊,於5月13日占領維也納,將奧軍逼到多瑙河左岸。5月18日,法軍奪占洛鮑湖,5月21日強渡多瑙河成功。
但拿破侖爭取獲得全勝的企圖未能實現。5月21~22日阿斯佩倫和埃斯林格附近交戰結果,法軍戰敗。
經過6周的周密部署,拿破侖再度發動進攻。7月5、6日瓦格拉姆會戰成為這次進攻的高潮。雙方戰鬥極其頑強。至7月6日,奧軍損失達3.2萬人,法軍為2.7萬人。奧軍敗退。盡管拿破侖並沒有力量追大奧軍,但奧地利仍然不久就承認戰敗,認定這場戰爭已經打輸了。
奧地利在意大利、達爾馬提亞和蒂羅爾策劃的反法起義也很快就被拿破侖軍隊鎮壓下去,奧地利的希望未能實現。10月14日簽訂紹布魯和約。
根據和約,奧地利失去相當大一部分領土,同意支付8500萬法郎的賠款,把軍隊縮編至15萬,並加入對英國的大陸封鎖。實際上,奧地利已完全淪為法國的附庸國。
從軍事學術發展的觀點來看,這場戰爭的特點是,有大量部隊參加的決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了。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戰爭
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戰爭是西屬美洲人民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解放戰爭。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1492年,以來的300年,西班牙對其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人民一直進行殘酷的剝削。19世紀初,西班牙殖民帝國下設4個總督轄區和4個將軍轄區:總督轄區為新西班牙區、新格拉納達區、秘魯區、拉普拉塔區;將軍轄區為危地馬拉區、委內瑞拉區、智利區、古巴區。這些殖民地的整個經濟生活從屬於宗主國的經濟利益,當地居民備受歧視。
16至18世紀時,反西班牙起義此伏彼起。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激起了民族的覺醒。
1775~1783年的北美獨立戰爭,1789~1794年法國的大革命,1791~1803年的聖多明各的黑奴解放鬥爭,對促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比利牛斯半島大部分領土被拿破侖法國占領,就說明了西班牙的虛弱,1808年西班牙國內的革命事件更直接促使其殖民地民族解放鬥爭的蓬勃興起。1810年4月19日,加拉加斯爆發起義;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起義;7月20日,波哥大爆發起義;9月16日、18日,多洛雷斯和聖地亞哥也相繼爆發起義。
這些起義導致西班牙殖民製度的滅亡,宣告了獨立戰爭的開始。
1811年,委內瑞拉、巴拉圭相繼宣布獨立,組成了新格拉納達聯合省代表會議。1813年,墨西哥宣布獨立。
由於殖民地領土相互隔絕,所以西班牙殖民者得以在聯係不密切的各個起義中心逐步恢複其統治。
至1815年底,除拉普拉塔區外,西班牙終於將各地的起義全部鎮壓了下去。
導致起義失敗的另一原因是,反西班牙陣營內部存在尖銳的社會矛盾。解放運動的許多領導人被殺害,少數移居國外。不過,西班牙殖民者隻是暫時得勢。
到1816年,解放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卓有才華的軍事將領與政治活動家玻利瓦爾和聖·馬丁在這方麵起了很大作用。玻利瓦爾建立的解放軍在1817~1818年間解放委內瑞拉大部分領土,1819年解放新格拉納達,1822年又解放基多,徹底擊潰了西班牙殖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