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諾在種植社區和板倉鎮分別建立了醫學院,他希望能夠挑選在文明時期懂得醫術的人擔任醫學院的老師。
在藍星世界建立醫學院是陳諾早就有的想法,因為醫療和衛生條件奇差,因病至死已經成為社區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於戰鬥死亡。
在社區裏,一個的流感、拉肚子都會要人命,更不要各種伴生的輻射病。
末世十二年,嬰兒的出生率增加,但是嬰兒和產婦的死亡率也增加,嬰兒的出生死亡率達到了45%,產婦的死亡率達到了0%,生孩子變成了送命題。好幾個社區的領導人都不敢讓自己的老婆生孩子。
人性壓抑到極點。
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沒有等綠皮怪擊敗人類,人類自己就因為種群數量不夠而滅絕。
陳諾還是有些失望,在整個板倉社區聯盟中尋找醫生也沒有找到幾個,倒是找到了幾名護士。
問駱苗原因,原來在藍星末期,醫生的數量非常少,所有的看病問題都交給機器醫師解決。
藍星世界的醫療結構是這樣的——
1、人類學習、攻克最先進的醫療技術;
、攻克技術成功以後將技術下沉到機器醫師;
、病人通過詳細的病理檢查(類似於地球的各種抽血檢查、等),將數據彙總到機器醫師那裏;
4、機械醫師按病理進行程序化的配套治療(開藥、手術等等。)
末世的藍星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地步,每個醫院隻配備了少數的人類醫生和護理人員,大部分工作都交給了機器人。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所有的疾病都以數據話,不會有誤診,看病診斷的速度快,治療手段也是統一規定,不會有過渡醫療,也不會有醫患矛盾。
但是弊端也顯而易見,醫學成為最頂尖的科技之一,隻有少部分人類能掌握。
過去有機器醫師還好,沒有機械醫師,流感可能都看不好。
板倉鎮曾經有一個機器醫師,最後因為戰爭被送到前線,就再也沒有回來。
重整藍星世界的基礎醫療,是陳諾這次的主要目的之一。
擁有一點醫學技術的醫生和護士被集中起來,他們開始學習地球的基礎醫學知識,並且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們。目前的重點學科是衛生防疫和婦產科。
社區的基礎醫療站也搭建起來,藥物暫時由陳諾從地球攜帶,後期打算讓藍星自己生產自己自足。
不過北方的確還保留了以完整的醫學體係,大量的機械醫師被用於閹割人類和基因繁殖(繁殖戰士聖騎士)。
陳諾準備讓商人過去取經,看看能不能帶幾個機械醫師回來研究研究。
關於北方社區的聖騎士,陳諾的態度也比較明確,認為他們絕對不是真正的藍星人類。
大部分聖騎士都是通過基因繁殖產生的,他們的成長速度非常快,四到六個月就可以長大。
因為經過基因篩選,聖騎士有著強壯的身體和英俊的外貌。
但是,由於經過催長加上人類遺傳物質本身的局限性,聖騎士大部分沒有繁殖能力,壽命隻有二十到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