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恒達站在很專業的角度,從華國經濟的結構,勞動人口的構成,地方債務和財政等多方麵向陳諾明了地產經濟對華國的重要性。
華國經濟體製已經完全離不開地產經濟了,要是房地產市場一垮,銀行、證券都會出現問題。地方財政也將會失去重要經濟收入,賣地賣不到錢,地方債券就會違約。此外,從事建築行業的各產業和工人都將麵臨失業的問題。
許恒達道:“華國經濟一分一秒都離不開地產行業,從農場出來到城市務工的農民們,70%都在從事地產行業,他們一失業,所應發的社會矛盾將會非常大。”
地產經濟就像是華國經濟五髒六腑中的癌症腫瘤,和華國身體內的細胞共生。要殺死它不容易,很多時候癌細胞沒有被殺死,華國經濟到時受到了嚴重的損傷。
陳諾並不讚同許恒達的話,人類曆史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種行業是不可取代的。種植大樓的建設都終止了傳統農業這一行業,更別改革開放後才興起的房地產了。
“勞動力永遠是往薪資高的地方走,為什麼絕對部分工人們願意去建築工地不願意去工廠?因為建築工地的工資比工廠要高。許大哥,我不認同你大量勞動力會失業造成社會矛盾這一觀點。”
陳諾坐在沙發上,眼神滿是對未來的篤定,“我們是要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不是不再建設住房,我的保障房工地上同樣需要建築工人,需要的人數還不少,所以絕大部分建築工人不會失業。另外,減少對地產的依賴以後,社會資本和勞動裏會向科技、工業、服務行業等實體行業流動。”
許恒達一時啞言,他又道:“那地方經濟和債券呢?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藍星集團,絕大部分城市還是以房地產為第一產業支撐,房地產經濟一破滅,地方債務肯定會違約……”
陳諾駁斥道:“依靠地產經濟來運行地方經濟,這種做法本來就是飲鴆止渴,現在地產泡沫不破滅,膿瘡不擠出去,那什麼時候才讓他破滅。等待地方經濟並入膏肓嗎?”
許恒達語塞。
陳諾道:“地產經濟永遠不會消失,隻是重要性應該降低到一定的限度。華國離開地產緊急並非不能存活。”
陳諾開始舉例子:“價值上萬億的環保產業、上萬億的芯片產業、上萬億的未來交通和出行方式產業、上萬億的能源產業、上萬億的醫療產業、上千億的可穿戴設備產業等等,哪一項的發展前進不是超過了地產行業?”
“山城不依靠房地產,但是山城在藍星動力的帶動下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去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蓉城、蘇杭等城市位居前列,這就是例子。”
陳諾看著許恒達相當留念地產經濟的樣子,心中有些不滿和悲哀,道:“許大哥,不是我們不能轉型,而我們有些人習慣了賺快錢,習慣了投機,並沒有沉下心去做科研做實體經濟,抗拒轉型!”
這句話還真的到了許恒達的心坎了,房地產的錢多好賺啊!拿地、造勢、修建、炒作、賣房,整個周期最長不超過五年,閉著眼睛就賺錢。幾乎人人都能參與,每個人有機會都可以做老板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