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學子可不止富縣裏的學子,還有諸多方圓百裏城鎮的學子,統一在富縣考縣試,來的人多了,資質自然參差不齊,當然也有學識優秀的學子。
這樣的盛況,在富縣自語書香第一人的孫家人又怎麼會錯過,於是除了孫府年輕一輩的人外,還有周府和各大鄉紳子弟前來。
剛開始眾學子還文質彬彬的交流試探,隨著時間過去,茶樓裏的情況越發激烈,從《詩》,《書》,《周禮》,《禮記》,《易》,《春秋》,《孟子》,《論語》,《大學》以及《中庸》裏麵開始出題,千奇百怪,又十分刁鑽,以兩方人各抒己見,再爭辯其中的觀點,直到勝出的一方。
還有詩詞歌賦等,都有專人來評點,再由在場之人投票,選出高下之分。
慢慢的一些人開始支撐不下去,但是也能從其中學到諸多見識學問,豁然開朗,雖敗卻不惱,反而受益良多,也沒出現什麼事情。
但是也有個別心思狹義之人,在鬥文會中敗給對手,覺得顏麵掃地,羞憤離去。
而在鬥文會的暗處,也設有賭局,每一輪的勝出者都會給茶樓帶來不斐的利益,而壓賭之人,就是那些富商或者鄉紳等人。
孫耀榮身為孫家人,從小有良好的資源供他使用,家中又是書香門第,親爹又是舉人,文采自然不會太差,在茶樓與人鬥文時因為雙方之間見識文采不同,相差甚遠,就有些看不上對方,出言輕視其它學子,甚至洋洋灑灑說出一大篇嘲諷的話,讓對方心裏不悅暗惱,因為看他非富則貴,好些人也隻能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
因為此事周伯人和黃俊傑等人都相勸過,讓他不要樹敵太多,畢竟這裏麵的人,說不定以後會成為一方父母官呢?冤家宜結不宜解,卻不想孫耀榮根本不聽他們的勸告,反而露出鄙夷的姿態。
當時周伯人與縣令公子之間相視一眼,覺得自從孫耀榮病愈之後,性子越發的乖張起來,有時連他們的話也不認同,反而處處想壓人一頭,他們是看在對方是多年好友的份上,才沒有翻臉,卻不想孫耀榮因此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周家人的族弟在見識孫耀榮的人品後,也不再與他們一起去茶樓,甚至各坐各的,就怕因為孫耀榮的原因被人看低或者被人仇視,要是被人認為他們和孫耀榮是一樣的人,還不得丟人現眼。
縣令公子在見到孫耀榮不聽他的勸告,依然與他相交,卻不再一路去茶樓,而周伯人也央不住孫耀榮,在定下包廂後,借著去和族弟打招呼的時候離開了房間,最後也不知孫耀榮怎麼出了廂房,站在樓梯口的時候被人從樓上推了下來。
血蔓延了一地,當場死亡。
至於後來孫耀榮的小廝是在房間裏麵找到的,找到的時候,已經人事不省,滿身酒味。
他之所以會沾染上孫耀榮的血跡,那是因為他正準備離開,血跡濺出來的時候沾染上的,也是他看著孫耀榮在他麵前斷的氣,後來官府來人,至於怎麼處理,他就不知道了,因為古掌櫃,在第一時間就讓他先離開,隻說此事與他無關,他自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