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權力的終極博弈
原作者:幸福的懶覺
時間不多了,一切從長計議都可能來不及了。資本主義的危機是結構性製度性的,前人屢屢強調這一點,而被我們屢屢忽略,今天我們應當猛醒。我們當下需要的不是策士,不是資本主義框架下的形形*的策略,而是更高意義的道。
整個世界,是資本在垂簾聽政,資本準備登基。而資本可能超越於卡爾·馬克思和馬克斯·韋伯的論述,資本比我們想象的要源遠流長,也要足智多謀,它是一個千年老妖
一、資本的兩大秘密
正如馬前卒網友提到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來源一個簡單的公式:商品價格=工資+利潤。 如果商品要全部賣出去,必須把工資和利潤用於消費,但事實上,按照消費遞減規律,隻有少部分利潤進入消費領域。也就是必然有商品賣不出去,也就是產能相對 過剩,消費相對不足。當產能與消費的缺口越來越大的時候,產業資本家將收縮投資規模,公司裁員,工資減少發放,進一步縮小消費規模。這樣,經濟危機爆發 了。 馬前卒網友解釋了今天麵臨的危機的深刻根源,二戰以後,這場危機被一次次延宕,但它從來沒有消除。現在終於如期而至。
這是利潤的秘密,這是一個現代秘密,是工商業的秘密。但事實上還有一個古典秘密,利息的秘密。之所以稱為古典是因為曆史悠久。我們把金融簡化,掌握鑄幣權的金融資本家貸出一筆錢,然後社會再還上這筆錢的本金加上利息。貸出的錢是貨幣,這筆貨幣進入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化為工資和利潤,但是不管經曆怎樣的變化,這筆 錢是不會增加的,價值會增加但貨幣不會,因為貨幣的總量就是貸出的那筆錢。這就意味著利息其實在總體上是還不上的,除非掌握鑄幣權的金融資本家再貸給社會 一筆錢,但這不過是借新還舊,同時將利息缺口拉大。所以,利息的秘密是:永遠還不上,而且越來越還不上利息和利潤攜手將造成產能與消費的缺口和借貸缺口同時共振放大。貿易和債務同時出現問題,這就是世界現在麵臨的:貿易戰愈演愈烈,債務危機此起彼伏。尤其是債務危機,從08年的次貸危機到眼前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都強烈的昭示了這一點。我們的危機既是金融危機,也是經濟危機。不妨直接了當的說,其實就是債務危機
資本家終於遭到反噬,你如果這麼想就錯了。掌握全球【鑄幣權】的金融資本家早就料到你還不上錢,正如前麵所說,我印100張錢給你,你將來 還110張,你能還上才怪呢?我不再印,你哪裏有那多出來的10張錢。
金融資本家不在乎那些無用的貨幣,在乎的就是讓你背負債務,成為資本的奴隸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早期有一個標語牌,上麵寫道:“債務即奴隸”。這揭示了金融資本奴役人的秘密。
不管是利潤還是利息,它們都意味著一個“利”字。這個利從何而來?商品利潤到底是工人創造的還是資本家創造的,許多年來人們就在爭論這個問題。馬克思據此發現了剝削的秘密,而反對他的人堅持利潤應當是資本家的勞動所得。工人的勞動所得對應於工資,這個工資是由市場決定的,如果覺得不公平,工人也可以當老 板。資本家創造了企業,顯然做出了貢獻。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為什麼不把資本家的勞動也體現為工資呢?但工資跟利潤不一樣,工資對應的是勞動,利潤對應的是所有權。
如果你是一家國營企業的老總,你隻能拿到你的工資,對應你的勞動,但如果這家國企私有化後,你就可以合法占有那份利潤。那這樣一 來就怪了,所有的勞動都由工資支付了,那麼剩下的利潤豈非不是勞動創造的?那它又怎麼憑空而來,它是資本自身的增殖?
資本自身增殖就是利息,但利息的依據又是利潤,金融資本家會告訴你,我如果不借給你這筆錢換成投資實業,也可以賺取相應利潤,所以我有理由賺取利息。這樣一來,利息和利潤豈非成了循環論證。
利潤是資本從每一件產品上抽利,而利息則是資本從每一分貨幣上抽利,是資本自己規定自己的擴張規律。
利潤究竟來自何處?利息的依據究竟何在?思考下去就像古老的希臘悖論,又像是無中生有、憑空而來的一縷幽魂。這縷幽魂飄蕩於鴻蒙,無依無憑、無形無質、 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終於有一天附著於金銀貨幣。
金錢本是一種價值媒介,不管是紙幣還是金銀,都並無多少實際價值,因為接上了“利”的精魂,沾染了人氣, 忽然間樹老成精有了靈性,繼而修煉成魔,並受那世人香火崇拜。這個魔鬼借著金錢貨幣伺機奪走生人靈魂,寄宿於體內,控製宿主心智。始而吃肉喝血,繼之敲骨 吸髓,吸納世間貪欲以自養,漸漸像吸血僵屍一樣不斷感染恣意繁衍而成幾何級數*。千年以還,儼然封神成聖,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已是一無人能治的千年老 妖。人們不禁想問,這到底是傳說中的上帝下凡,還是敵基督現世?。
二、金融資本的古老前世
今天習以為常的放貸收息在古代是不被允許的,至少是不被提倡的。
剛剛解放滅亡的利比亞在卡紮菲時代是沒有利息的。不僅僅是卡紮菲的利比亞,整個阿拉伯世界都不推崇利息,這是伊斯蘭的宗教教義決定的。不僅僅是伊斯蘭世界,基督教世界也反對利息。天主教視放貸取息為罪惡,查理大帝把教會的這一律令推廣到世俗民間。不僅僅是基督教世界,基督之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也反對放貸,亞裏士多德說:“最可憎恨的一種,而且是最有理由被憎恨的,就是高利貸;高利貸是從錢的本身裏而不是從錢的自然對象裏獲利的。因為錢本是為了用於交換的,而不是 要靠利息來增值的。……在一切發財致富的方式之中,高利貸是最不自然的。” 不僅僅是古希臘,在中國,商業也被皇權和儒家教義壓製到最底層。
看出來了吧,幾乎整個古代世界均反對利息。
《聖經》說: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基督教義不但反對利息,還反對致富。但我們在《新約·馬太福音》的第二十五章看到相反的說教:“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馬太效應。這句話出自這樣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叫了仆人 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依照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出發了。 那領五千的,把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了。過了許久,國王遠行回來,和他們 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 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 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嚴厲的人,沒有種的 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裏。”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於是奪過他的一千來,給了那有一萬的仆人。”
馬太效應代表了資本的分配原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相當於我們常說的二八原則,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資本可以按照利息進行自我增殖。古人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顯然,這裏的馬太效應體現的是“人之道”。
《馬太福音》是《新約》四福音書中最貼近猶太《舊約》的。事實上,馬太效應的教誨就出自猶太傳統,如此看來,猶太人的上帝與中國的天還是有天壤之別。
如果說,整個古代世界都反對利息的話,但還是有一個例外:猶太人是唯一不受約束的人群,放貸成為猶太人的謀生手段。“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從大西洋到 易北河,這中間各地的猶太人,大都是靠放高利貸生活的,從12世紀到15世紀都是這樣的。”猶太人之所以放貸是因為“被迫”。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多次起義失敗,淪為賤民。基督教興起後,猶大因為出賣基督而帶上原罪。流落歐洲大陸的猶太人沒有土地,備受歧視,窮得隻剩下錢,於是隻能從事放高利貸這種“卑賤” 職業。當年華人到了美國也是備受歧視,但是沒有從事放高利貸這種“卑賤”職業,而是從事的修鐵路、涮盤子等“高尚”職業。是華人素質高還是美國人心腸好? 恐怕不是,也不是誰都可以“卑賤”,高利貸這種卑賤職業還是需要本錢的。
猶太人算是早期的金融資本家了。但曆史還可以向前追溯。
曆史記載,古代的猶太上層祭司一般會分享祭品,祭品一般是牛羊之類。享用不完的可以拿到市場賣了,不過這還是比較費事,後來信徒直接用錢幣或財物獻祭。有一個笑話可以印證這一點:
有英國、美國、猶太三個牧師,在一起討論是如何處理捐贈箱裏的錢。英國人說,在地上畫一道線,把錢往空中一拋,掉在那邊的歸上帝,掉在這邊的歸自己;美 國人說,在地上畫一個圈,圈盡量小,把錢往空中一拋,掉在圈裏的歸上帝,掉在圈外的歸自己;猶太人說什麼也不用話,直接往空中拋錢,留在天上的歸上帝,掉 在地下的歸自己。
後來,耶路撒冷的聖殿成為一個巨大的金庫。我並非暗示耶和華幫猶太人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但如果當時的猶太人有現在金融資本家的心機,動用這個金庫來控製一些國家的經濟命脈也並非不可能。因為聖城耶路撒冷幾易其手,這個大金庫後來流落誰手也就不得而知。
公元十一世紀下半葉,羅馬教廷與伊斯蘭為了爭奪聖城耶路撒冷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十字軍東征。無數的歐洲基督徒到耶路撒冷朝聖,朝聖之路是凶險的,車匪路霸 還有邪惡的異教徒,時時有性命之虞。十二世紀,基督世界出現了幾名勇敢的騎士,承擔了保護朝聖者的職責。他們就像少林寺的僧兵,既是教士又是騎士,騎士的 鎧甲外麵套一層僧袍。他們就是聖殿騎士,因為耶路撒冷國王將聖殿賜給他們居住和保護而得名。聖殿騎士的徽章上兩個騎士同乘一匹馬,這是表明他們貧窮。因為 騎士是一種耗錢的重裝部隊,連穿鎧甲都需要一個人專門服侍,這就跟今天的戰鬥機,開飛機的隻有一個,但地勤人員就有一大堆。兩個人騎一匹馬說明是真窮。歐 洲中世紀的騎士是有高貴理想的,而教士根本就不在乎錢,這群僧兵沒錢也是可以理解的。
聖殿騎士團雖然早期不算正規十字軍,但是作戰勇敢,戰績 突出。很快受到了教皇的表彰,賜予他們各項特權,受到了歐洲大陸王公貴族的吹捧和擁戴。結果是,他們富了。他們怎麼富的?這是一個秘密,王公的捐贈?行俠 仗義的*?還是耶路撒冷儲存的信徒們幾個世紀的財富金庫,被他們占有了?
貧窮的、信仰基督的騎士富了,富起來的騎士團成了銀行家,開展各項 傳統銀行業務,最早的銀行業務就是他們發明的。他們不像是基督徒,更像是一群猶太人。不知道他們的信貸業務是否收取利息,如果不收他們又如何對此孜孜不 倦?如果收了,豈非違反教義,為何又被教皇視為肱股?這是一件非常令人費解的事情,就像*出現在黨內,真是巧合。後期的騎士團擁有大量金融資本,可以 撼動整個大陸,區區一國根本無法與其相較,每個國王都欠它錢。到了十二世紀,*的聖殿騎士團遭到了羅馬教廷和世俗政權的聯合絞殺。巨額財富卻不知去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