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舊中國的農民,貧窮、愚昧、無知等字眼便會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然後才是勤勞、質樸等優點。然而通過實際的接觸,王庚發現這些農民實在是一群極其善良的人。盡管他們身上都很髒,頭上髒,臉上髒,手上髒,還幾乎人人身上都有虱子;他們愚昧無知,幾乎都是文盲,很多人連從一數到一百都不會,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去過幾十裏外的縣城幾次,人人都迷信神佛;他們個人素質不高,打老婆、打孩子、說髒話、隨地大小便。然而這些都不能抹殺一個鐵一般的事實,那就是這些農民都是善良的,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們中間也有好吃懶做之輩,甚至有小偷,有土匪的,但這都不是主流,這些人是被絕大多數農民所唾棄的,這些人不能代表農民。
農民們雖然沒讀過什麼“聖賢書”,甚至不知道啥叫“儒家”,但是儒家思想卻代代相傳,融化於農民的血液中,成為農民們公認的道德標準。修好行善,孝敬老人,誠實守信,樸實厚道,忠於職責,忠君報國,和睦鄰裏,講究義氣、崇尚氣節、禮貌待人,勤勞簡樸等等,都是我國農民的傳統美德。他們把這些美德概括成一句話:“做人要勤儉,有人性,講良心”。他們把有悖於這些美德的行為斥之為“缺德”、“沒人性”、“沒良心”。
這些農民不是沒有上進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個詞不能簡單的套在他們身上,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曾拚盡全力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鐵一般的事實讓他們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漸漸的他們中間很多人就變成了一個個麻木的木頭人,沒有思想、沒有尊嚴,像一具行屍走肉一樣隻是簡單的活下去。
在滿清的愚民政策下,這個時代的農民的文化知識實在貧乏到了一個讓王庚無法理解的地步。即便是李察這個全村唯一的讀書人,也隻是認識一些簡單的字,連簡單的乘法都不會算!村民賣糧食的時候都是湊成整數賣,一旦分有了零頭,根本就算不清楚零頭能賣多少錢。王庚實在是被這個無情的事實給打敗了。能寫會算在現代社會中隻是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起碼要求,在這裏卻成了聰明人的標準。十裏八鄉內能寫會算的人屈指可數,人盡可知。村民們但凡生活中遇到了一點疑惑,或者要和外界打點交道,都得請求這些被農民稱之謂“明白人”的人來幫忙。
學會簡單的加減乘除對上了歲數的人也許有點困難,但對於智力發育完善的青年人來說真心沒多少難度。學會簡單的數學運算真的很簡單,學會從0到9十個阿拉伯數字,再背會加法口訣和乘法口訣以及相應的運算定律,花費不了多長時間。
要想改變華夏民族的悲慘命運,首先就要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想實現遠期目標就要先走眼前的事情做起。王庚把李家村視為自己的起家班底,自然想盡量提高這些村民尤其是這些團丁的整體素質。想教這些團丁識字,進行基礎的掃盲工作當前還做不到,但僅僅隻是教一些小學水平的數學知識還是沒什麼難度的。
團丁們隊列訓練結束後,王庚就把他們集合起來,開始教他們學習數學。
“鄉親們,大家都是窮苦人家,一輩子辛辛苦苦也難過上個好日子,大家說這是為什麼?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沒本事!要是大家能認字,考上個秀才舉人什麼的,那就成了老爺,就能過上好日子了,大家說是不是啊?”
一幫團丁哄笑起來。王庚雖然在訓練中要求十分嚴格,但是訓練結束後卻非常和藹,經常幫助大家做農活,比如挑水掃地什麼的,大家都閑下來的時候還給大家故事。這些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農民都很喜歡聽王庚講些外麵的見聞。
“這本事分很多種,會木工,會做手藝活,這些都是本事!有句老話叫做藝多不壓身,本事越大,就越容易過上好日子。我也知道,大家不是沒有上進心,都很想學本事,隻不過想學卻沒地方去學,現在我就教大家一個本事,就是算賬!學會了這個,以後跟生意人打交道就不怕吃虧啦。腦子活泛點的還能做個小生意之類的。要是能認幾個字,還能進城給人當個賬房什麼的,這樣不用種地也能活下去了,甚至還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大家願意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