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高射炮
產生
1906年,德國研製出世界第一門防空高射炮,70年代出現了先進的自行高射炮係統。
其特點是炮身長、初速大、射界大、射擊精度高。也可用於對地麵或水上目標射擊。1906年,德國的愛哈爾特公司在原來氣球炮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門高射炮,專門用來對付飛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工業技術先進的國家相繼造出了高射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國主要裝備的有75毫米、762毫米和105毫米高射炮,並出現了自行高射炮。這一時期,高射炮初速為600至760米/秒,發射速度為15至150發/分,最大射高為6000至8000米,炮上裝有射擊表,裝填和發射由人工操作。
分類
高射炮按運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高射炮。按口徑分為小口徑、中口徑和大口徑高射炮。
口徑小於60毫米的為小口徑高射炮,60至100毫米的為中口徑高射炮,超過100毫米的為大口徑高射炮。小口徑高射炮有的彈丸配用觸發引信,靠直接命中毀傷目標;有的配用近炸引信,靠彈丸破片毀傷目標。
大、中口徑高射炮的彈丸配用時間引信和近炸引信,靠彈丸破片毀傷目標。20世紀60年代以後,有些國家用地空導彈逐步取代了大、中口徑高射炮。
但由於地空導彈在低空存在射擊死區,小口徑高射炮仍獲得發展。
曆史
19世紀下半葉,西歐戰爭此起彼伏。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9月,普魯士派重兵包圍了法國首都巴黎,切斷了它同外界的一切聯係。
法國政府為了突破重圍,決定派人乘氣球飛出城區,同城外聯係。10月初,內政部長甘必達乘坐載人氣球,飛越普軍防線,在都爾市進行宣傳和鼓動,很快組織了新的作戰部隊,並通過氣球不斷與巴黎政府保持聯係。普軍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研究對策,決定首先擊毀這些人的氣球。普軍總參謀長毛奇下令,研製專打氣球的火炮,以切斷巴黎與都爾之間的聯係。
不久,這種打氣球的炮就製造出來了。它是由加農炮改裝的,口徑為37毫米,裝在可以移動的四輪車上。為了追蹤射擊飄行的氣球,由幾個普軍士兵操作火炮,改變炮位和射擊方向,打下了不少氣球,並由此得名“氣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雛形。
1906年,德國愛哈爾特軍火公司根據飛機和飛艇的特點,改進了原來的氣球炮裝置,製成專門用來射擊飛機和飛艇的火炮。這標誌著世界上第一門高射炮正式問世。設計師將火炮裝在汽車上,並采用了與現代艦炮相似的防護裝甲。這門火炮口徑為50毫米,炮管長約15米,發射榴彈的初速可達每秒572米,最大射高為4200米。
兩年之後,德國又製成一門性能更優越的高射炮。這門炮的口徑為65毫米,炮管長約23米,為口徑的35倍。發射榴彈時初速提高到每秒620米,最大射程可達5200米,而且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也都相應擴大了。這門炮已開始使用門式炮架並利用控製手輪調整高低射界。采用這些改進措施後,火炮的機動性能有了較大提高。
繼上述兩種高射炮問世之後,1914年德國還製成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國研製成76毫米高射炮,它是一種防空加農炮,也可用來射擊地麵或水麵上的目標。
在這一時期,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工業發達國家也製成了高射炮。
在早期製成的高射炮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國1914年製造的77毫米高射炮。其突出特點是在四輪炮架上裝有簡單炮盤。這種炮盤在行軍時可以折疊起來,用馬或車輛牽引;作戰時,打開炮盤,支起炮身即可對空射擊。炮盤的使用既便於火炮轉移陣地,又縮短了由行軍轉到作戰狀態的時間。由於它采用控製手輪調整身管進行瞄準,而且首次采用炮盤,因而射擊命中率較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法國在兩架雙翼飛機上裝上了炮彈,用它代替炸彈轟炸德國軍隊的飛機庫。接著,英國的飛機於1914年11月又轟炸了德國飛艇庫,德國損失慘重。由於飛機特殊的優勢,一些地麵使用的武器彈藥如炮彈、手榴彈、機槍、步槍,甚至手槍等,都相繼成了“航空武器”,被裝備在飛機上,用來攻擊地麵上的目標。隨後不久,飛機上便裝備了專用火炮和炸彈。
麵對空中威脅,各國開始積極研製新的高射炮。著重改進了高射炮的瞄準裝置,使其射擊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戰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飛機平均耗彈量為11585發,到一戰後期,耗彈量已降為5000發。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飛機在結構和作戰性能上都沒有出現大的變化,發展比較緩慢。
從30年代開始,日本、德國為了對外擴張侵略,加緊擴軍備戰,進而加速了飛機製造業和軍火工業的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這一時期,飛機無論是結構還是性能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采用的木、布等軟質結構材料已被高強度的合金材料所代替;飛行速度比原來提高了一倍,達到每小時500千米左右;飛機的飛行高度普遍達到8至10千米。
與此同時,高射炮也毫不示弱,其作戰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這一時期,高射炮在結構和性能方麵有這樣幾個突出的變化:首先,高射炮采用了長炮管,借以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徑高射炮的炮管長度已達到口徑的70倍,初速達到每秒1000米左右,比原來提高近50%。中口徑高射炮的射高達到10千米以上,是原來的3至4倍。
其次,高射炮配備了先進的射擊瞄準裝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再次,在小口徑高射炮上配備了裝填和複進等裝置,大、中口徑高射炮則采用了機械輸彈設備,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火控係統,全麵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戰能力。
到了50年代初期,由於防空導彈投入戰場,高射炮曾一度受到冷落。然而實戰表明,防空導彈並不是萬能的,它不能完全代替高射炮。從60年代中期開始,小口徑高射炮又重新受到“青睞”。它反應快、命中率高、多管集中發射,可以迅速擊毀低空進犯的敵機。目前各國正在研究提高高射炮對空作戰效能的各種新方法,高射炮正向著小口徑化、自行化、炮彈製導化的方向發展。導彈和高射炮合一的防空武器係統在未來的戰爭中將發揮巨大威力。
00發展
1870年7月,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的普法戰爭爆發。9月普軍包圍了巴黎,切斷了它與外界的一切聯係。法國政府為突破包圍,10月初派內政部長乘氣球成功地越過普軍防線,到達距巴黎200多公裏的都爾城,組織新的作戰部隊,並通過氣球與巴黎政府保持聯係。普軍發現這一情況,立即下令製造專門打氣球的火炮。
很快,這種炮就造出來了,它的口徑為37毫米,裝在可以靈活移動的四輪車上,由幾個士兵操作火炮改變射擊方向和位置,以追蹤射擊飄行的氣球。當時,這種炮曾打下了不少氣球,因此而得名“氣球炮”。它可以說是專為對付飛機的高射炮的初始原型。
20世紀初,飛艇和飛機相繼升上天空。德國人為對付飛機升飛艇的威脅,於是組織人員研製對付這些飛行器的專用火炮。1906年,德國的愛哈爾特公司對“氣球炮”進行了改進,設計製造了一門打飛機、飛艇的專用火炮加,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門高射炮。這門高射炮裝在汽車上,有防護裝甲,口徑為50毫米,最大射高4200米。
兩年之後,德國有名的克虜伯兵工廠研製出一種性能較優越的高射炮,首次采用了門式炮架和高整高低射界的控製手輪,使火炮的發射速度有較大提高。
1914年,德國又研製出一種新的高炮,它采用了裝在四輪炮架上的簡單炮盤,炮盤折疊起來便於牽引行進,炮盤打開即可對空射擊。這種炮盤為後來乃至現代的牽引式高炮所采用。這種77毫米高炮是最早的結構比較完整的牽引式高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高射炮開始裝備簡易的瞄準裝置和射擊指揮儀。德國在1917年研製成功一種20毫米高射炮,它射速高、操作靈活、是世界上第一種能連續射擊的高射火炮,為後來小口徑高炮的發展開創了先河,高射炮的迅速進步,給軍用飛機造成嚴重威脅。
1918年9月,德國派出50架飛機轟炸法國巴黎,有49架被高射炮擊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高射炮在瞄準、跟蹤、自動裝填等方麵又有了新的進步,在防空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