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請向後退!
作者:李玲
我們以為自己是在保護孩子,是在引導孩子,殊不知,我們強大的身軀很多時候會“霸道”地擋住孩子的心願、孩子的愛好、孩子的情緒……當愛變成剝奪和牽絆,那便是控製了。所以,真正愛孩子的爸媽是能適時向後退的,畢竟教育原本就應該是以孩子為本的一件事。
爸媽的意願向後退
故事:暖瓶蓋勝過遊樂園!
帶寶寶出去玩一趟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帶1歲多的丁丁去趟遊樂園,媽媽一大早就開始準備水果、白開水、尿不濕等物品了,爸爸則忙著做早餐。
一切準備就緒,卻看到丁丁在一個閑置的暖水瓶前流連忘返:取下暖瓶蓋,蓋上暖瓶蓋,拿下來看一看,再反過來蓋上去……全然不管拎著大包站在邊上的媽媽,也不去看一眼正拿著衣服準備給他穿上的爸爸。
爸爸媽媽互換眼色,爸爸看看表:“不早了!”媽媽也看看表:“是呀,再不出發,一會兒他該吃奶睡覺了!”媽媽試圖想拿走暖水瓶,丁丁卻哼哧著不樂意地反抗,爸爸想湊上前去抱兒子,卻最終止住腳步。兒子咯咯的笑聲,好似在說:“我玩得正開心呢!”兩個著急的大人,漸漸地不著急了。夫妻倆心照不宣地達成一致——不去遊樂園了。
心理點評
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
是的,去遊樂園是父母的決定;但喜歡玩不起眼的暖水瓶蓋則是孩子眼前最感興趣的事。既然原本的出發點就是讓孩子玩得開心,那把孩子的喜歡排在第一位便是更好的選擇。
作為父母,毋庸置疑地會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尊重孩子想做的事情,卻是需要父母必須為孩子做的一件事。很慶幸,丁丁的父母做到了。玩暖瓶蓋,與準備了好久將要去的遊樂園,對比是何等懸殊。但是,尊重孩子這一刻的投入與專注,何嚐不是收獲了一個大禮物?
看似隻是一個玩暖瓶蓋的遊戲,寶寶專注地投入其中,他的視覺、觸覺都在得到鍛煉,大腦在飛速地運作,意誌力和注意力的能量都在悄悄地注入小小的內心中。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收獲了探索事物的樂趣和挑戰一個任務的價值感。同時,安靜的心境、愉悅的心情,也是始終是做這件事情的“背景圖”,如果父母強行打斷,這一切都會變了味道。
方案備注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隨著寶寶的長大和探索範圍的擴大,父母完全可以在自己已經劃定的容許範圍裏,給孩子留一個可以參與和做決定的機會。在跟孩子有關的事情上讓他們發言,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比如吃飯這件事,父母不要直接做主,更不要問:“你今天晚飯想吃什麼?”可以在容許的範圍內讓孩子來選擇:“晚飯你想吃蛋炒飯還是八寶粥?”這樣的問題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他自己能參與決定和自己有關的事情,這會讓他們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對此負有責任。比如穿衣服,父母不要每天都幫孩子準備好第二天要穿什麼,而是事先確定兩套備選衣服後,讓孩子自己決定第二天到底要穿哪一套。
爸媽的“愛心”向後退
故事:孩子,媽媽來!
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多多,經常做出一些驚人的舉動:一會兒搬著小板凳在屋裏跑來跑去,跌跌絆絆的樣子,像是馬上就要摔倒,嚇得媽媽趕快衝過去,一把奪出小板凳:“寶貝小心,把板凳放下!”
多多去使勁地推自己的餐座椅,看著兒子吃力的樣子,媽媽心疼了:“寶貝,媽媽來拿!”多多想自己爬上大床,有時候會很順利地爬上去,有時候卻怎麼也爬不上,看著兒子努力的樣子,媽媽會一把將兒子抱上床:“寶貝,媽媽抱!”
心理點評
父母的善意幫忙可能會剝奪孩子探索的機會多多媽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善意的幫忙,其實是一種對孩子探索機會的剝奪。
我們會發現,隻要是學會了走路的寶寶,每天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有時候,還會特別賣力地做一件事情。在大人眼裏這是疲憊,但在孩子的心裏這是快樂。意大利著名教育學家蒙台梭利博士認為,孩子正是在不斷的體力付出中感受快樂和成就的。並且孩子會在不斷的嚐試過程中體會失敗與成功,學會堅持還是放棄,探索事情“能做”還是“不能做”的界限,獲得支持自我價值感和效能感的直接經驗。
一個經常被幫忙的孩子,他收到的不是疼愛,而是價值感的被剝奪和快樂源的被掐斷。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在成年後出現心理障礙的人,在其幼年時期,都有過能量受阻的經曆。孩子是通過活動來完成能量流通的,父母的幫忙,會讓孩子的能量受阻。
除非是孩子真的遇到了危險,否則,爸媽應該做的是保持一個安全的環境,在這個安全的環境中,允許孩子自由探索和嚐試。
方案備注
讀懂孩子需要幫忙的信息